注意!手足口病又到流行期 医师提醒:患儿多为轻症,若出现四种情况及时就医

安仔/绘

 

秋分到,秋风起,把人们从闷热的夏天带到了凉爽的秋天。家长们最近要注意了,如果发现孩子口腔、手、臀部长了红点点,同时出现不想吃东西、发烧等情况,很可能遇到手足口病来“兴风作浪”了。手足口病怎么防?“中招”怎么办?为此,记者采访了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大儿科主任曹棨。

 

手足口病春秋季流行,传染性强

手足口病的发病高峰期主要集中在每年的4月至7月(春季流行高峰期)和9月至11月(秋季流行高峰期)。这两个时间段,手足口病的发病率会明显升高。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6月龄至5岁的儿童较容易感染。“中招”后的主要症状是发热,口腔黏膜出现散状疱疹,手、足、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也可能会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

 

手足口病一般1周左右可以康复,少数重症患者会出现脑炎、脑干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等并发症。

 

提醒家长,一旦发现小孩出现高烧、精神萎靡不振、抽搐等症状时,应及早到正规医院就诊。

 

据了解,手足口病传染性较强,一般通过三种途径传播:通过直接接触患儿的粪便、疱疹液、鼻咽分泌物、唾液及接触被污染的物品或环境而感染;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如咳嗽、打喷嚏等;饮用或食用被病毒污染的水和食物亦可感染。

 

患者多为轻症,四种情况及时就医

曹棨主任介绍,手足口病属于自限性疾病,绝大多数是轻症,而且它属于肠道病毒,目前没有特效抗病毒的药物,所以一般不需要药物治疗,在家护理即可。但是,如果患儿发展为重症手足口病,就不能耽误,需要及时就医。

 

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8版)当中提到,有以下症状,可能发展为重症或者危重症,需要及时就医:

 

第一是持续高烧,如果体温大于39℃,常规的退热措施效果不好,或一直退不了热。

 

第二是出现精神萎靡、头痛、呕吐、易惊、反复的肢体抖动,伴有抽搐、没有力气或者是站立不稳、走动不行等症状,这些都表明病情已经发展为比较严重的情况。

 

第三是出现呼吸异常症状,比如呼吸突然增快或者减慢,节律不齐,安静时候呼吸的频率超过30~40次/分钟。

 

第四是出现循环障碍,如出现面色苍白、出冷汗、心率增快,每分钟大于160次以上,且伴有四肢冰凉,出现大理石一样的花纹等都提示,孩子有可能是病重或者是严重的手足口病。

 

曹棨主任提醒,出现这些情况要及时就医。

 

知多点

家庭预防做好“四勤一打”

 

曹棨主任介绍,面对手足口病也不要惊慌,家庭预防应做好“四勤一打”:

 

勤洗手,饭前、便后、外出回家后以及在接触宝宝前、更换尿布时、处理粪便后应按照7步洗手法正确洗手。

 

勤通风。建议每日开窗通风2~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让空气流动起来。

 

勤观察。多留意孩子的口腔、手、足、臀部是否有疱疹或斑丘疹,早晚监测有无发热情况。

 

勤清洁。定期对孩子的餐具、衣物、玩具等物品进行清洁消毒。

 

打疫苗。接种EV71疫苗可以预防由EV71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推荐6月龄至5岁儿童尽早接种。建议在12月龄前完成接种,接种程序为2剂,第一剂次与第二剂次至少间隔4周。

 

学校和托育机构落实4项工作

一、落实疫情监测和报告制度

做好晨检(有疫情时应增加午检)和因病缺勤登记追踪工作;如学生出现发热、出疹等症状,应立即通知家长送医就诊;病例异常增多时,要及时报告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教育行政部门。

 

二、严格管理病例

幼儿患病期间应停课休假,症状完全消失1周后或发病14天后,方可复课。

 

三、做好清洁消毒

托幼机构清洁人员要做好个人防护,正确配置消毒液,规范开展环境、物品的清洁与消毒,防止交叉感染;各类场所(如教室、宿舍等)保持卫生清洁、空气流通;门把手、楼梯扶手等物体表面、厕所等环境卫生需进行清洁消毒;餐饮用具等物品需进行清洗消毒,衣物被褥等需进行阳光晾晒;患者所使用过的物品应立即消毒。

 

四、加强健康宣教

督促和教育学生按照7步洗手法正确洗手;教育学生不要与他人共用餐饮用具、毛巾等物品。有疫情发生时,叮嘱学生不要与他人分享食物。(记者叶祯 实习生 杨佳鑫)

阅读量:995
注意!手足口病又到流行期 医师提醒:患儿多为轻症,若出现四种情况及时就医

安仔/绘

 

秋分到,秋风起,把人们从闷热的夏天带到了凉爽的秋天。家长们最近要注意了,如果发现孩子口腔、手、臀部长了红点点,同时出现不想吃东西、发烧等情况,很可能遇到手足口病来“兴风作浪”了。手足口病怎么防?“中招”怎么办?为此,记者采访了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大儿科主任曹棨。

 

手足口病春秋季流行,传染性强

手足口病的发病高峰期主要集中在每年的4月至7月(春季流行高峰期)和9月至11月(秋季流行高峰期)。这两个时间段,手足口病的发病率会明显升高。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6月龄至5岁的儿童较容易感染。“中招”后的主要症状是发热,口腔黏膜出现散状疱疹,手、足、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也可能会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

 

手足口病一般1周左右可以康复,少数重症患者会出现脑炎、脑干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等并发症。

 

提醒家长,一旦发现小孩出现高烧、精神萎靡不振、抽搐等症状时,应及早到正规医院就诊。

 

据了解,手足口病传染性较强,一般通过三种途径传播:通过直接接触患儿的粪便、疱疹液、鼻咽分泌物、唾液及接触被污染的物品或环境而感染;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如咳嗽、打喷嚏等;饮用或食用被病毒污染的水和食物亦可感染。

 

患者多为轻症,四种情况及时就医

曹棨主任介绍,手足口病属于自限性疾病,绝大多数是轻症,而且它属于肠道病毒,目前没有特效抗病毒的药物,所以一般不需要药物治疗,在家护理即可。但是,如果患儿发展为重症手足口病,就不能耽误,需要及时就医。

 

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8版)当中提到,有以下症状,可能发展为重症或者危重症,需要及时就医:

 

第一是持续高烧,如果体温大于39℃,常规的退热措施效果不好,或一直退不了热。

 

第二是出现精神萎靡、头痛、呕吐、易惊、反复的肢体抖动,伴有抽搐、没有力气或者是站立不稳、走动不行等症状,这些都表明病情已经发展为比较严重的情况。

 

第三是出现呼吸异常症状,比如呼吸突然增快或者减慢,节律不齐,安静时候呼吸的频率超过30~40次/分钟。

 

第四是出现循环障碍,如出现面色苍白、出冷汗、心率增快,每分钟大于160次以上,且伴有四肢冰凉,出现大理石一样的花纹等都提示,孩子有可能是病重或者是严重的手足口病。

 

曹棨主任提醒,出现这些情况要及时就医。

 

知多点

家庭预防做好“四勤一打”

 

曹棨主任介绍,面对手足口病也不要惊慌,家庭预防应做好“四勤一打”:

 

勤洗手,饭前、便后、外出回家后以及在接触宝宝前、更换尿布时、处理粪便后应按照7步洗手法正确洗手。

 

勤通风。建议每日开窗通风2~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让空气流动起来。

 

勤观察。多留意孩子的口腔、手、足、臀部是否有疱疹或斑丘疹,早晚监测有无发热情况。

 

勤清洁。定期对孩子的餐具、衣物、玩具等物品进行清洁消毒。

 

打疫苗。接种EV71疫苗可以预防由EV71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推荐6月龄至5岁儿童尽早接种。建议在12月龄前完成接种,接种程序为2剂,第一剂次与第二剂次至少间隔4周。

 

学校和托育机构落实4项工作

一、落实疫情监测和报告制度

做好晨检(有疫情时应增加午检)和因病缺勤登记追踪工作;如学生出现发热、出疹等症状,应立即通知家长送医就诊;病例异常增多时,要及时报告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教育行政部门。

 

二、严格管理病例

幼儿患病期间应停课休假,症状完全消失1周后或发病14天后,方可复课。

 

三、做好清洁消毒

托幼机构清洁人员要做好个人防护,正确配置消毒液,规范开展环境、物品的清洁与消毒,防止交叉感染;各类场所(如教室、宿舍等)保持卫生清洁、空气流通;门把手、楼梯扶手等物体表面、厕所等环境卫生需进行清洁消毒;餐饮用具等物品需进行清洗消毒,衣物被褥等需进行阳光晾晒;患者所使用过的物品应立即消毒。

 

四、加强健康宣教

督促和教育学生按照7步洗手法正确洗手;教育学生不要与他人共用餐饮用具、毛巾等物品。有疫情发生时,叮嘱学生不要与他人分享食物。(记者叶祯 实习生 杨佳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