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职业病分类和目录》从2025年8月1日起正式实施,其中腕管综合征,也就是俗称的“鼠标手”,首次作为职业病正式被纳入国家的法定目录中。“鼠标手”是什么疾病?什么样的“鼠标手”才属于职业病?该如何防治?日前,记者进行了走访。
“每天下班,右手腕又酸又胀,拿筷子都没力气。”在广西一家互联网公司工作的杨先生告诉记者,他每天用电脑操作鼠标工作超过8小时,手腕疼痛已经持续了一年多。“一开始以为是累着了,贴了些膏药按摩,症状得到缓解,这是不是得了腕管综合征?”
由国家卫生健康委等四部门联合印发的新版《职业病分类和目录》,于2025年8月1日起正式实施。职业病种类从10大类132种扩展到12大类135种,新增了职业性肌肉骨骼疾病和职业性精神和行为障碍两大类别。在职业性肌肉骨骼疾病类别中,腕管综合征(又称“鼠标手”)被正式纳入。但政策覆盖范围明确,限于长时间腕部重复作业或用力作业的制造业工人。
腕管综合征,又称“鼠标手”,腕管是由腕部骨骼、韧带构成的通道,由腕骨沟和上方的腕横韧带围成。如组织增生导致该通道变窄,或里面有囊肿等压迫,或持续的炎症刺激,进而影响正中神经,轻者出现拇指、食指、中指以及无名指靠近中指的一半出现麻木、疼痛,重者可能出现拇指对掌无力、大鱼际肌萎缩的情况,影响手部握力等动作。
据介绍,操作鼠标和键盘的动作看起来轻微,但因为反复活动那几个手指,控制手指的肌腱就在腕管内频繁滑动,肌腱活动过多,劳损后产生的物质可能刺激正中神经,最终导致腕管内滑膜增生,压迫正中神经,最终导致正中神经病变(即“腕管综合征”)。
新版《职业病分类和目录》关于职业性“腕管综合征”的诊断标准,特指由职业工作相关原因导致的。郑志雄介绍,职业性腕管综合征的诊断细则包括,工作需每天持续操作相关动作,如持续使用鼠标、键盘时间大于4小时,且累积工作年限达到3年以上。此外,还有一些细节要求,比如腕关节活动度,背伸、屈曲、尺偏等达到15度,还有手抓物品重量要求大于等于4公斤等。
据悉,新版《职业病分类和目录》实施后,因工作原因被诊断为腕管综合征——“鼠标手”的员工,可以向社保部门申请工伤认定,若被认定为工伤,就有权按照规定享受工伤待遇。
自测是否有“鼠标手”
1.常见拇指、食指和中指麻木,酸胀、刺痛、活动笨拙等,指尖有针刺感或痛感,半夜常常被麻醒,症状经常反复。
2.长时间屈曲手腕时(拿手机、用鼠标、做家务清洁)麻木加重。
3.长时间患病后,可见手部大鱼际肌萎缩塌陷。
4.叩击或压迫手腕中部,麻木或疼痛加重。
医生提醒,如果反复出现手部疼痛、感觉异常,甚至有肌肉无力、萎缩等症状时,要及时就诊、及时治疗、及时干预,预防出现不可逆性的神经病变。
如何预防“鼠标手”?
对于用人单位(雇主),应在员工上岗前进行体检,评估是否已患“腕管综合征”或是否适合该岗位。尽量缩短连续工作时间,例如工作满4小时后可安排轮换到其他岗位。避免让员工每天8小时持续进行高频率的手腕活动,特别是频繁操作鼠标、键盘的岗位。
对于个人(患者)而言,一旦出现如手指麻木征兆,应及时自我干预,适当放松工作。按摩腕部,晚上可进行热疗(用药包或热毛巾敷),帮助放松肌肉。如果条件允许,尝试更换其他工作岗位。如果症状已经诊断为腕管综合征,需要到医疗机构找专业医生进行药物干预,甚至手术治疗。
转载请注明出处 保持信息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