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市扎实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去年以来,南宁市科技系统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通过“建平台、强主体、抓攻关、聚人才、优生态”,扎实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科技创新支撑。记者从昨天召开的2024年南宁科技创新发展情况通报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南宁市正积极培育壮大低空经济、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全力打造面向东盟的低空经济、人工智能产业高地。

南宁市产业集群向“新”布局,新能源电池产业累计投产产能超85GWh。图为南宁比亚迪NES工厂的Q2生产线。 (南宁比亚迪NES工厂供图)

南宁各类科技型企业数居全区首位

2024年,全市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同比增长12.3%,经费总额和增加值连续3年居全区第一。全市各类科技型企业数稳居全区首位,其中新增自治区推荐高新技术企业备案471家,保有量超15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1080家,占全区37%;新增广西瞪羚企业19家,保有量57家,占全区31%。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之年。全市科技系统将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重点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扎实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创新活力。

今年,南宁市将着力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实施“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研发专项,支持半导体、芯片设计及人工智能平台研发等关键技术攻关。推动“人工智能+”应用场景拓展,支持开发智慧城市、安全交通、智慧农业、医疗诊断、低空经济等领域的场景应用。同时,着力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营造近悦远来的创新生态。

“人工智能+”产业相关高新技术企业超百家

近年来,南宁市聚焦科技创新,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培育新兴产业,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南宁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相关负责人介绍,在新能源领域,南宁市建成全国首个大容量钠离子电池储能电站,建成南方区域首个实现能量和信息与电网双向交流的车网互动一体化综合能源站,建成投运广西首座电鸿化数字孪生零碳智能配电站示范项目。

与此同时,南宁市积极培育壮大低空经济、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全市集中优势资源,加快培育低空经济和人工智能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鼓励企业探索形成产品研制、场景构建、示范运行一体化的商业模式,全力打造面向东盟的低空经济、人工智能产业高地。

在低空经济方面,南宁市印发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工作实施方案、2025年低空经济应用场景试点清单(第一批),打造低空经济产业集聚区,“低空经济+”创新型应用场景正加速落地。

在人工智能方面,南宁市算力底座领跑全区,已建成总算力规模超1500P。“人工智能+”产业相关高新技术企业超百家,人工智能已赋能智能制造、智慧健康、智慧交通生态保护等多个创新应用场景。目前,南宁市正在积极建设中国—东盟人工智能创新合作中心。

科技创新全面赋能产业“向新”发展

以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南宁市频频出招,展示出高质量发展的新姿态。2024年,南宁市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推动科技创新全面赋能产业“向新”发展。

产业集群向“新”布局。新能源电池产业累计投产产能超85GWh,全年产值增速达65.5%。电子信息产业向半导体、柔性显示等高新技术领域迈进。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化工新材料等6个产业集群入选首批广西先进制造业集群,入选数量居全区之首。新兴产业成为工业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增速均高于全国和西部地区平均水平,工业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贡献率创近6年新高。

创新主体向“新”突破。广西弗迪、东盟弗迪、瑞声科技南宁产业园工业产值突破百亿元大关。培育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家、自治区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81家、创新型中小企业116家、广西链主型龙头企业9家,数量均位居全区第一。新增企业技术中心、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等自治区级创新平台22家;新增国家认可实验室1家,企业的创新能力加快提升。

人工智能赋“新”融合。南宁市运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积极推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超100家试点企业数字化水平评测指标达到二级以上;新增广西智能制造标杆企业3家、智能工厂示范企业6家、数字化车间15家。另外,南宁市成功入选工业和信息化领域首批北斗规模应用试点城市。

下一步,南宁市将依托“一体两翼”产业发展格局,把科技创新“关键变量”转化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加快构建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首府现代化产业体系。

 

转载请注明出处 保持信息完整

阅读量:5742 记者:廖欣 实习生:韩佳琪 编辑:李雅晴 责任编辑:覃凤妮 值班编审:周丽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