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月28日是第18个国际罕见病日。当天,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以下简称医科大一附院)儿科三病区,9个月大的越南籍罕见病患者小宝(化名)顺利出院,医护人员为小宝送上鲜花、礼物和祝福。经过医疗团队的精心救治,小宝在春节期间进行了非亲缘造血干细胞移植,造血干细胞成功植入。
新生儿发病率小于万分之一、患病率小于万分之一、患病人数小于14万人,符合其中任何一项条件的疾病就可称为罕见病,包括白化病、血友病等。“罕见病种类繁多,病例罕见,症状非特异性,基因突变多样性,导致罕见病患者面临着就诊难、诊断难和治疗难的‘三难’局面。”医科大一附院儿科三病区副主任、主任医师何云燕表示,很多患者辗转多个科室也不能获得明确诊断,因此,整合多学科的资源对提升诊疗效率十分重要。
小宝在出生第3个月因为持续发热在越南当地医院就诊。“像小宝的情况,如果只关注到发热症状,没有关注到他身体的其他症状,很可能会被诊断为普通的呼吸道感染,或者反复的肺炎。”何云燕说,通过越南当地医院的多学科会诊和基因检测,小宝真正的病因被找到,被确诊为家族性噬血细胞综合征3型。今年1月,小宝来到医科大一附院进行非亲缘造血干细胞移植,渡过了骨髓抑制、感染和出血等难关,顺利治愈出院。
罕见病一般要怎么治?何云燕表示,约80%的罕见病与遗传因素相关,约50%的罕见病患者在出生或儿童期发病。目前,我国公布了两批罕见病目录,包含207种罕见病。其中,约三分之一的罕见病可通过造血干细胞移植达到缓解或治愈的效果。
早发现、早干预是罕见病防治的最佳途径,群众要做好优生优育检查,进行婚前或孕前筛查、产前筛查和产前诊断、新生儿筛查,对可防可治的罕见疾病提供早期干预。
转载请注明出处 保持信息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