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驼队”驰骋山海,奏响中国—东盟合作“共赢曲”

南国春早,邕江潮涌。在南宁国际铁路港的集装箱堆场里,龙门吊精准起落,中越班列鸣笛启程,满载货物的列车如钢铁驼队般穿越层峦叠嶂,将“中国制造”输往东盟腹地。近日,2025中国网络媒体论坛采访团一行走进南宁国际铁路港,实地探访该港如何畅通跨境物流通道,促进中国—东盟跨境产业融合发展。

物流升级,跑出跨境合作“快时速”。南宁国际铁路港中越班列的“快”,既是运输效率的提升,更是区域合作的突破。2023年国铁南宁局完成湘桂铁路南宁至凭祥段提速改造,列车运行时速提高到90公里,从中国南宁南站到越南安员站的运输总时长由40多个小时压缩至最快14个小时。“快”的背后,是中越双方在铁路基础设施、通关协作上的深度磨合。中越班列采用“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的通关模式,企业无需在边境口岸重复申报,货物从南宁南站出发当天即可完成清关并抵达越南安员站。速度的提升也催生了“时效经济”。2024年,越南榴莲、鲜椰等季节性农产品通过专列“抢鲜”进入中国市场,而中国的高端电子产品、精密机械则反向输往东盟,形成“双向快车道”。数据显示,2025年前两个月,广西始发中越班列累计发运货物5118标箱,同比增长753%。速度与效率的叠加,让这条通道成为连接中国与东盟的“黄金纽带”。

产业融合,激活跨境贸易“强引擎”。南宁国际铁路港中越班列的“融”,体现在产业链与供应链的深度交织。目前,中越班列运输货物品类已从开行之初的基础建材、轻工业品,逐步扩展到高端电子产品、精密机械装备、日用百货以及特色农产品等,运输货物品名拓展至262个。南宁国际铁路港通过“两港一区”(铁路港、空港、综合保税区)联动,打造集仓储、加工、分拨于一体的跨境物流枢纽。例如,港区推出的集拼混装服务,允许企业将零散货物整合运输,降低中小型外贸企业的成本门槛。这种融合不仅限于货物流动,更延伸至产业协作。长三角的饮料、珠三角的电子产品、西北的化工品通过班列在南宁集聚,再经越南辐射至老挝、泰国等国家。今年1月,中外运广西有限公司通过中越班列发运货物超1400标箱,同比增长超10倍,其运输的聚氯乙烯、汽车配件等产品,成为越南制造业升级的重要支撑。产业链的“无缝衔接”,让南宁从物流中转站升级为面向东盟的产业合作支点。

区域拓展,绘就开放共赢“新画卷”。南宁国际铁路港中越班列的“拓”,是辐射范围的扩大,更是合作层次的深化。目前,班列集货地已覆盖国内25个地市,跨境运输网络延伸至老挝、泰国、马来西亚等东盟国家,并依托中欧班列实现与欧洲市场的衔接。2024年,广州—南宁—越南“铁路+铁路”接续班列开通,为大湾区企业开辟了直达东盟的新通道,进一步激活了“双循环”格局下的资源流动。这一拓展背后,是政策与市场的双重驱动。南宁市成立跨境物流快速通道专班,推动中越班列常态化开行方案落地;越南铁路部门则计划升级边境货场,实现与中国铁路的“无缝对接”。2025年,南宁国际铁路港探索“铁路物流总包模式”,构建神木西—南宁南—安员接续班列通道,未来有望将煤炭、矿产等大宗商品纳入运输体系,进一步释放跨境贸易潜力。

从“路通”到“货畅”,从“物流”到“产业”,中越班列的演进轨迹,映射出中国—东盟合作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的转型。南宁国际铁路港的实践表明,跨境物流不仅是货物的位移,更是技术、标准、服务的系统输出。未来,随着RCEP红利持续释放,这条“钢铁丝路”必将以更快的速度、更广的维度、更深的融合,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书写新的时代注脚。(明月松)

阅读量:450 编辑:杜佳徽 责任编辑:覃凤妮 值班编审:黄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