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法讲理》节目
由南宁市司法局与
南宁市融媒体中心综合广播
联合制作播出
播出平台及时间
990新闻台:周二 19:00(首播)
1074交通台:周六19:00(重播)
本期关注
人工智能应用
(点击音频收听完整节目)
↓↓↓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靳东、张文宏等多位代表委员接连发声,呼吁大家关注滥用AI技术的违法侵权行为,相关话题引发网友热议。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利用AI进行诈骗、侵权等事件频发,一些行为已影响到部分行业的良性发展,侵犯了消费者的权益。那么,滥用AI技术踩进了哪些法律雷区呢?
“AI换脸”涉嫌侵犯他人肖像权
前有演员“塌房”AI换头整部电视剧,后有"明星换脸集资诈骗案"。骗子用AI换脸技术伪造明显直播卖理财,一网友信以为真,果断为偶像买单花费68万元。更有诈骗团伙利用AI换脸技术伪造某知名企业家演讲视频,骗取投资款超800万元,此类新型诈骗层出不穷。这场荒诞剧背后,AI换脸技术正游走在法律与伦理的灰色地带:它能让人一秒变身明星,也能让普通人倾家荡产。
律师提醒
这类案件涉及多重法律问题。首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1019条,未经许可使用他人肖像构成侵权;其次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66条规定,虚构事实骗取财物构成诈骗罪。值得注意的是,诈骗团伙主犯还涉嫌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第44条关于禁止制作传播虚假信息的规定。
AI生成图文或存在著作权风险
备受关注的我国AI文生图著作权第一案,北京互联网法院在一审判决中首次确认了由AI生成的涉案图片构成作品,原告享有对该图片的著作权。记者近日从法院获悉,一审判决作出后,原被告双方均未提起上诉,目前该案判决已生效。
律师提醒
使用类似deepseek和豆包、kimi这些AI处理模型形成的方案、文件、软件之类,用户需要注意,是有版权风险的!deepseek服务输出的内容中的任何权利,所有权和利益都归属于用户。而使用kimi智能助手生成的内容,其版权由您自行维护并对其独立判断后使用,这条款就有相对模糊的法律版权使用风险,所以还需要谨慎查看用户使用条款。
当智能驾驶系统出现事故时,责任该如何划分?
自动驾驶车辆事故中的责任划分难题,凸显出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在AI决策系统责任认定上的制度空白。某品牌智驾案中,驾驶员启用了NOA智能驾驶系统。根据百度百科的信息,智能驾驶可以理解为“完全替代人类驾驶的技术”。接着在后面的词条中还提到“智能驾驶和自动驾驶是有区别的,不能盲目信任和过度依赖”。车辆智能驾驶分为L2、L3、L4、L5四个等级,L5是最高的无人驾驶,L2则是辅助驾驶,L3是自动辅助驾驶,而L4就是自动驾驶,不少汽车公司为了宣传,常常把车辆的能力夸得很高,直接提到NOA。其实,NOA的实际级别就是L2到L2+,也就是只是辅助驾驶而已。
国内虽有《智能网联汽车准入试点通知》对L3/L4级车辆试行责任划分,但针对L2级事故,仍只能沿用传统交规追责驾驶员。
其次,地方性法规,例如2025年4月1日正式实施的《北京市自动驾驶汽车条例》,明确可以追究软件开发者以及车辆制造方的相关责任,前提是车辆在自动驾驶系统未激活状态下;流程是由车辆所有人、管理人承担赔偿责任,在进行赔偿之后可以依法向有责任的生产者、销售者进行追偿;如构成犯罪的,可依法追究相关责任人的刑事责任。这是全国范围内最早的规定。另外,L3级以上的车子,保险也得跟上。深圳《智能网联汽车管理条例》明确L3级车企需投保不低于1000万元的责任险。
延伸阅读
AI时代如何避坑?
更多精彩内容
大家可点击上方音频获取!
来源丨《说法讲理》栏目组
原标题丨人工智能应用
一审丨黄馨怡
二审丨李夏
三审丨杨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