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南宁市教育系统思政课建设现场推进会在南宁市第三中学江南校区举行。图为思政名师课程展示。记者 叶子榕 摄
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感悟家国情怀,于山歌传唱中传承文化基因,探索低空经济感受时代脉搏……一堂堂“行走的思政课”如春风化雨般滋养着邕城青少年的心灵。
近年来,南宁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校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紧扣《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要求,立足首府城市定位和民族文化特色,以“大思政课”建设为抓手,构建纵向贯通、横向融合的育人体系,推动思政课建设高质量发展。
强化顶层设计构建培养体系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南宁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政策供给,制定《南宁市新时代学校思政课建设实施方案》,成立大中小幼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建立市、县、校三级联动机制,形成党委统筹、部门协同的工作格局;打造36所党建品牌示范校,使党建与思政教育同频共振。
南宁市还构建“小学启蒙、初中奠基、高中提升、高校深化”的思政教育梯度培养体系,开发“壮美广西”等地方德育课程;与师范院校共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研究中心,破解学段衔接难题,形成“理论共研、资源共享、成果共育”的协同机制;建立“过程性评价+实践性考核+创新性成果”的多元评价体系,将思政课教学实效纳入绩效考核和教师职称评审,激发教师创新活力。
深化课程创新文化铸魂启心智
学校思政课建设,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力量根基。
近年来,我市依托邓颖超纪念馆等红色文化场所,邕剧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特色资源,开发“红色基因传承”“壮美非遗体验”等主题课程。其中,南宁市第三中学将壮锦制作技艺融入思政课堂,让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南宁市秀厢小学构建“兰君子”校本德育课程,增强学生文化认同……一场场主题鲜明、“有知有味”的思政课堂,正在南宁教育沃土上绽放光彩。
南宁市还将思政元素融入各学科教学,如南宁市第一中学在美术课堂中开展“为流失文物发声”主题创作活动,点燃学生对文物保护的热情,实现“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的教育图景。
此外,我市推广“问题导向+项目驱动”教学法,将低空经济、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融入教学,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让思政课既有传统底蕴又具有时代气息。
夯实队伍建设薪火相传育良师
上好思政课,关键在于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
近年来,南宁市通过“把骨干培养成党员,让党员成长为名师”的机制,提升全市思政课教师党员比例;组建由高校专家、中小学名师组成的“大思政课”导师团,定期开展专题研修,提升教师理论素养。
我市建立“市—县—校”三级教研网络以及思政课名师工作室,开展“同课异构”“跨学段备课”等活动,推动教师互学互鉴。教师在全区思政课教学竞赛中屡获佳绩,获奖数量连续3年居全区首位。
南宁市设立思政课教师专项津贴,对获评“自治区特级教师”“南宁市学科带头人”的教师给予重点支持;实施“青年教师成长计划”,培育了一批“教学能手”和“科研新秀”,形成老中青三代衔接的师资梯队。
拓展实践平台协同共育拓新径
把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推动学生更好了解国情民情。
南宁市依托南宁国际会展中心等开放平台、那考河湿地公园等生态治理案例,打造“行走的思政课”线路20多条。近3年来,组织学生开展东盟文化探究等实践活动280余场,参与学生超10万人次,推动思政课向“沉浸式”转变。
南宁市建立家长学校、家庭教育指导站,开展“亲子红色研学”等特色活动。联合宣传、文旅等部门,邀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等担任校外导师,参与思政课教学;创新“大思政课”志愿服务模式,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治理、乡村振兴等实践,将思政课堂从校内延伸到校外。
一次次探索和实践,为南宁市思政课建设写下生动注脚。南宁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持续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边疆民族地区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南宁智慧。
转载请注明出处 保持信息完整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