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遇见非遗:乡村里的文化回响——南宁市工人文化宫“益”课堂送课下乡

六月的马山县,热气升腾。马山县加方乡中心小学的教室里,一群孩子正屏息凝神操控着无人机穿越障碍;蓝靛草的气息弥漫,蜡刀在布匹上“谨慎”游走,古老的纹样悄然获得新生……这是南宁市工人文化宫“益”课堂送课下乡活动的生动场景,科技与传统在此刻碰撞出灿烂的火花。6月下旬,“中国梦·劳动美——永远跟党走 奋进新征程”南宁市工人文化宫“益”课堂送课下乡活动在这里举行,670多名小学生与前沿科技、非遗技艺进行了一场沉浸式对话。

拥抱AI 打开未来之窗

“机甲战士准备,目标锁定!”学生莫珍贵声音清脆。他紧盯屏幕,手指在操控面板上快速移动,机甲战车随即精准击中标靶,围观的同学爆发出一阵欢呼。

在教师志愿者的指导下,同学们操纵无人机准备穿越障碍。

在“陆战之王”射击体验区,同学们通过智能模拟系统体验现代军事科技;“无人机——精准操控”课程上,一架架无人机在指令下灵巧穿越障碍;最火爆的“机甲大师征服挑战”区,同学们分组协作,在竞技中体会编程逻辑与工程思维的力量。

“许多孩子第一次知道了手机里游戏的原理,如果运用到现实中,竟能驱动真实的钢铁机甲。”教师钟毅说道。当乡村少年亲手触摸到曾存在于网络视频中的设备,好奇的眼神透露着探索的渴望。人工智能正通过工会搭建的桥梁,照亮每一张求知的面孔。

传承非遗 触摸千年匠心

感受了科技的力量,也要体会非遗的魅力。武术室内,学生们练习咏春少年拳操时发出整齐划一的呼喝声。“出拳要刚,收势要柔,像山间的风一样自然流动!”教师徐斌认真指导动作,学生们目光坚定,一招一式初现传统武术的风范。

教师志愿者指导同学们学习咏春少年拳操。 记者叶子榕 摄

蜡染体验区成为色彩流淌的天地。学生黄亦涛小心地用蜡刀在布上勾画。经蓝靛浸染后,一只鸟在布面上“翩跹展翅”。“这是壮家的老手艺,原来这么美!”他指尖染着靛蓝,笑容十分灿烂。

在《鎏金银鸢》手工台前,学生们屏息凝神,将薄如蝉翼的银箔小心地贴于鸢上,古老技艺的温度在指尖流淌。

教师李泳熹说:“看见孩子们专注地摆弄蜡刀、抚摸银箔,我知道,这些手艺在下一代心里有了位置。”当童真与千年匠心相遇,文化传承成为可触可感的生命体验。同学们在非遗体验中读懂先民智慧,种下文化自信的根脉。

延伸桥梁 深耕“益”课堂之路

南宁市工人文化宫的“益”课堂,并非一场心血来潮的“文化快闪”。自2017年启动以来,这座由南宁市总工会构筑的文化桥梁,持续将优质教育资源导向偏远乡镇。从壮族扁担舞等非遗体验,到现代爵士舞等课程教学,再到人工智能与非遗融合,“益”课堂的课程库不断丰富,精准对接乡村文化需求。

“要让服务走出阵地,必须让资源‘活’起来。”南宁市工人文化宫相关负责人坦言。南宁市工人文化宫充分撬动社会力量,联合科技企业、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高校志愿者,形成多元供给网络。

成效在悄然累积。马山县加方乡中心小学教师蓝秋茸表示:“这些活动开展后,主动去图书室找科技书、询问传统手艺的孩子明显增多了。”

每一次“送课下乡”,南宁市工人文化宫都在为乡村孩子打开一扇窗口,通过持续追踪反馈,不断优化课程设计,让每一次送课都成为点燃乡村教育的星火。

如今,南宁市工人文化宫的“益”课堂将前沿的科技之光与深厚的非遗之美输入乡土,燃起少年心中的热爱和向往,让古老的技艺在稚嫩的手中重获新生,未来的乡村在一代代新生力量中绘就出更美丽的画卷。

转载请注明出处 保持信息完整

阅读量:360 图片:叶子榕 记者:宾艺苑 编辑:罗竹君 责任编辑:农荟颖 值班编审:覃凤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