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裁大课堂”开进高校,大学生“沉浸式”体验劳动争议案件庭审

随着2025年毕业季临近,南宁市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启动“仲裁大课堂”专项普法行动。5月13日下午,“仲裁大课堂”开进高校,在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公开开庭审理一起工伤保险待遇的案件。活动以真实案例审理为载体,面向驻邕高校职校构建“庭审观摩+案例解析+风险预警”三位一体的职场维权实景课堂,帮助即将步入职场的大学生筑牢职场权益防护网。

申请人李先生经被申请人南宁某劳务公司招聘入职后在涉案工地工作。2023年3月,李先生工作时不慎从高处坠落导致右足受伤,5月由南宁市人社局认定为工伤,后又经过劳动能力等级鉴定为九级伤残。李先生与南宁某劳务公司就工伤赔偿发生争议,据此申请劳动仲裁,要求南宁某劳务公司支付一次性伤残补助金、一次性医疗补助金、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停工留薪期间工资等。在李先生申请仲裁后,被申请人提交涉案工地的总包方已按建筑工地项目参加工伤保险的相关证据。

在庭审期间,双方当事人就自己的主张进行了陈述、举证质证和辩论,为充分保障当事人权益,仲裁庭围绕建筑工地项目参保后南宁某劳务公司仍应承担的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的计算标准等争议焦点进行了充分的调查。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开庭审理,仲裁庭将择日在全面审查案件证据、准确查明案件事实的基础上作出裁决。

将严肃的仲裁庭审现场转化为沉浸式法治课堂,是南宁市仲裁院创新推出的“仲裁大课堂”活动形式之一,让师生们既直观感受到法律程序严谨性的同时,也对相关法律法规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这样沉浸式体验带来的冲击力远超预期。以前从书本上学法律条文,感觉很抽象,像是一些死板的规定。但今天通过真实案例,我看到这些条文是如何在实际中运用的,比如工伤保险相关规定,在庭审中变得鲜活起来。我现在明白法律不是纸上谈兵,而是实实在在能保护我们的工具。”即将毕业步入职场的王同学感慨道。

近年来,南宁市仲裁院联合多家驻邕高校及职业院校开设 “仲裁大课堂”流动讲堂,除了现场庭审之外,还通过就业维权知识专题宣讲以及“高校流动法律服务站”等形式,为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提供就业权益保障指导、劳动合同风险防范建议及劳动维权流程指引等服务。今年来,南宁市仲裁院已在广西大学、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等学校成功举办4场,吸引超2000名师生参与。活动期间审核应届毕业生劳动合同50余份,为350余人次提供法律咨询与维权指引,发放宣传资料1000余份,切实为大学生就业之路保驾护航。

“今年以来,南宁市仲裁院已联合部分院校开展活动。后续计划进一步扩大合作范围,不仅涵盖更多的高校,还会探索与更多不同类型的职业院校合作,让更多青年学子受益。如通过定期开展活动,让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都能接触到劳动法律知识和仲裁实务,不断强化他们的法律意识;加强与高校的深度合作,共同探索将相关课程纳入高校教学体系,形成常态化的教学内容。此外,还可以建立线上服务平台,方便学生随时咨询法律问题、获取最新的劳动法律资讯,实现线上线下服务相结合,全方位提升高校学生的就业维权与合规用工意识。”南宁市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调解庭庭长范勇介绍。

转载请注明出处 保持信息完整

阅读量:540 记者:余秋兰 编辑:孙玥 责任编辑:黎南茜 值班编审:黄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