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护理保险,是指以互助共济方式筹集资金,为长期失能人员的基本生活照料和与之密切相关的医疗护理提供服务或资金保障的社会保险制度。
2021年3月1日起,南宁市在广西率先实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通过不断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稳步建立了互助共济、责任共担、保障基本的长护险“南宁模式”,系列措施在托底民生保障、释放就业活力、赋能产业发展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社会民生效益显著。
长护险制度建设关乎千万失能人员的利益。长护险制度改革,南宁做了哪些探索?如何实现增加就业、发展银发经济?监管痛点何以“破局”?近日,记者从南宁市长期护理保险成效集中采访会上了解长护险制度“南宁模式”绘就的民生幸福新图景。
申请人员在服务前台填报评估材料。
破解“一人失能、全家失衡”难题
“我的老伴生病后,在床上一躺就是十几年,儿女平时要忙于工作,没办法天天回家,我一个人全职照顾她十几年。”失能人员庞女士长期卧床需要照顾,她的老伴刘先生用心照顾,多年被“困”在床边。在刘先生走出阴霾的日子里,长护险发挥了很大作用。
“我们家从2023年10月1日起享受长护险待遇,护理机构每个星期都有人上门护理。护理员像对待自己母亲一样照顾我的老伴,而且她们提供的医疗护理特别有效。老伴的眼睛原来都睁不开,经过她们两年的护理,现在可以睁开了。我特别感谢她们!”刘先生表示,长护险待遇让家里仿佛多了一个“亲人”,他非常满意。
刘先生一家是长护险的受益者。长护险不仅可以减轻长期护理服务费用负担,还通过专业服务让失能人员的家庭成员在繁重的照护事务中获得“喘息”之机,在减轻家庭负担的同时,还提升了失能人员的生活质量。
随着长护险政策的推进,不少家庭迎来了“及时雨”,青睐选择居家护理模式。为了精准匹配近万名失能人员的需求,南宁市在实施长护险制度时,还积极推进与之密切相关的辅助器具服务。
市民梁奶奶失能多年,长期卧床,家人常常为照护问题而发愁。通过长护险申请后,护理员提供每周两次以上的上门护理服务,并由执业护士定期到场进行护理专业指导。此外,家人为梁奶奶申请了电动护理床,有了这个辅助器具,梁奶奶喝水吃饭无需家人费力搀扶坐起,压疮风险也显著降低。梁奶奶的家属表示,辅助器具服务供给让居家照护更具专业性,实现了“照护有质量,家庭减压力”。
护理辅助器具“搬”回家,专业服务“送”上门。记者了解到,南宁市有109家长护险定点护理服务机构及2家辅助器具服务机构,可为失能人员提供生活照护类59项服务、医疗护理类21项服务、支持性器具类6项服务。无论是日常生活中的清洁、饮食、移动,还是医疗护理中的压力性损伤护理、导尿管维护、辅助器具的适配与使用指导,南宁市医疗保障局都力求做到精细化、个性化服务,确保每一位失能人员都能得到最适宜的照护。
评估员上门提供评估服务。(南宁市医疗保障局供图)
从职工长护险到护理人员上门服务,再到器具租赁,长护险制度试点工作自2021年启动以来,切实提升了失能人员的生活质量,有效破解“一人失能、全家失衡”的难题。
“截至目前,长护险覆盖227.14万人,其中自治区本级参保职工55.7万人,南宁市参保职工171.44万人,累计超过2.33万失能人员享受到入住机构护理、居家接受上门护理、支持性器具租赁服务等不同形式的社会化护理服务支持,制度保障年人均减负超过2万元,切实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南宁市医疗保障局党组书记、局长黄时毅说。
2024年8月,按照国家医疗保障局的部署,广西在北海市率先开展覆盖职工和居民的长护险改革。自治区医疗保障局待遇保障处二级主任科员庞雪娇表示,今年自治区医疗保障局坚持“全区上下一盘棋”工作理念,提出全区按照三个梯度稳步推进长护险,计划于2028年底前实现全区长护险制度全覆盖。
以“老有所护”助力银发经济发展
长护险制度改革在南宁探路的4年,也是南宁护理服务产业快速发展的4年。在提升失能人员生活品质的同时,南宁积极探索引入社会力量为长护险提供服务,有效带动了银发经济的发展。
南宁悦长护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悦长公司)是一家成立于2020年的本土护理服务企业,深耕大健康产业。
“2021年南宁市长护险制度实施后,经过4年多的发展,公司的年营业收入从最初不到100万元,增长到现在的超2500万元,员工数量也从最初成立时的5人增加到现在的170人。正是得益于南宁长护险政策的出台,公司从弱变强。”悦长公司负责人李冬燕感慨道,公司运用在南宁市运营长护险积累的经验拓宽业务,目前在柳州、北海、合浦及江苏淮安市筹建分公司,承接当地的长护险业务,助力养老产业发展。
在长护险制度试点改革的实践中,南宁市不仅以长护险制度赋能银发经济发展,还推出“劳动合同+社会保险+职业发展”新做法,实现了长期护理服务人员队伍规范化转型。
“00后”护理员唐子欣通过网上投简历加入长护险护理行业,在接受职业培训、进行工作实践后,快速成长为独当一面的专业护理员。
“我是2024年的护理专业应届毕业生,在网上看到有机构招聘护理服务人员后,了解到南宁的长护险政策要求定点服务机构与护理人员签订劳动合同、购买社保,动心了。在得到家人的支持后,我加入悦长公司,成为一名护理服务人员,解决了就业问题。”唐子欣说,入行后的半年时间里,她因优质的服务和专业的护理技能获得失能人员及家属的好评,这让她非常有成就感。
唐子欣的成长故事是南宁市长护险推动人才专业化转型的一个缩影。“‘缴纳社保+职业培训’的保障体系,不仅提高了护理服务人员的待遇水平,还促进了队伍的稳定性。‘技能提升—待遇改善—队伍稳定’的良性循环,为行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更多劳动者提供了职业选择的新方向。”南宁市医疗保障事业管理中心护理保险科科长潘叶桂表示。
记者从南宁市医疗保障局了解到,截至2025年6月,全市长护险护理服务人员实现100%持证上岗,累计引导、培训长期照护技能人才1.48万人。其中,南宁市医疗保障局联合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开发“长期护理保险”护理服务专项能力科目,专项职业能力考核获证人数达5437人,逐步形成“专业护理员+家庭照护者”的立体化人才梯队。
多维度监督撑起失能人员“保护伞”
随着受益人数与服务机构数量的增加,如何确保服务的真实性和优质性,成为长护险制度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失能等级评估是长护险监管的第一道关口。长护险试点以来,南宁市撬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长护险工作,构建了“政府主导+商保承办”的社商共管模式。其中,参保人长护险待遇申请受理和失能等级评估均由保险公司承担。
“在南宁市医保部门的指导监督下,我们主要开展失能等级评估申请受理和组织评估机构评估人员入户评估。材料受理后,我们组织相关具有医学背景的人员对材料进行初步审查,并依据实际情况开展必要的前置调查和社区走访。在入户评估环节,我们请独立的第三方评估机构上门实施评估工作,确保评估过程的公平、公正、高效与客观性。此外,还协助医保部门开展服务机构的准入、服务协议的签订、日常服务行为的监督管理以及服务质量稽核与巡查,助力构建可持续发展的长期护理保障体系。”一家保险公司长护项目负责人介绍,自2021年承办长护险业务以来,4家承办保险公司累计组织初次失能评估2.05万人次,开展护理机构稽核巡查831次,开展政策宣传539次,充分发挥商业保险公司在长护险运营过程中的社会效能。
规范的护理服务标准制定,让失能人员“老有优护”。近年来,南宁市医疗保障局会同高校、医疗机构、护理服务机构及商业保险机构等单位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待遇标准体系,较好地解决了长期护理服务技术参照及管理标准缺失的问题。南宁市制定了《长期护理保险居家护理服务规范》《失能老年人医院—社区—家庭三级联动照护管理规范》《居家失能老年人分级照护服务规范》《失能老人居家照护技术规程》等地方标准及团体标准,填补了广西长期护理服务标准领域的空白,为自治区全面铺开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奠定了技术基准,助推待遇从资金保障向服务保障转型。
当前,南宁有90%重度失能人员选择居家护理模式,服务场景具有点多面广、分散隐蔽特性,监管工作面临新的挑战。长护险护理员上门服务,质量如何保证?对此,南宁市构建了“智能监管+实时追溯”的数字化防控体系。
为让长护险更好守护失能老人,南宁市医保部门依托国家医疗保障信息平台,本地化开发了护理服务智能监管平台,实现服务全流程可视化监管。“护理人员通过‘人脸识别认证+GPS定位打卡+服务时段影像采集’三重验证机制进行护理服务,监管人员可通过视频连线护理服务现场,确保服务过程可监管、可核查。”南宁市医疗保障事业管理中心副主任禤日成表示。
该平台建立运行以来,长护险服务监管效率提升80%,有效杜绝了违规操作风险,保障基金安全高效运行。
转载请注明出处 保持信息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