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南宁突降大雨,但在邕江大桥亲水码头一带岸边,仍有一些市民执意下水游泳。与此同时,一个“红马甲”的身影也在风雨中格外醒目。今年71岁的郭慧仁在岸边一路叮嘱家长:“看好孩子,要带上救生圈,生命第一!”这句重复了40年的话语,早已刻进他的骨髓。近日,这位南宁市红十字应急救护志愿服务队水上分队队长,凭借40年如一日的公益救援坚守,荣获2024年度全国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最美志愿者”称号,成为广西志愿服务领域的一面旗帜。
郭慧仁向小朋友们宣传防溺水知识。
纵身一跃,与邕江结下生死之约
8月6日傍晚5时许,连绵的雨势渐歇,天边透出些许微光。邕江岸边的水汽混着暑气漫上来,携家带口的市民渐渐多了起来。郭慧仁领着队员们穿梭在人群里,“红马甲”的身影在渐暗的天色中格外分明。郭慧仁和队员们一路提醒市民看好孩子、配好救生装备,并发放防溺水宣传资料。
时光倒回1985年那个暑气灼人的午后,邕江桥下的水泥地被晒得发烫。热爱游泳的郭慧仁在南宁邕江桥下邂逅了改变他人生轨迹的一幕。他正准备下水游泳,忽然听见江面传来急促的呼救。一名轻生女孩在水中挣扎,双手胡乱拍打,身体不断下沉。“来不及多想,脱了衣服就跳下去了。”他奋力游向女孩,从背后托住她的身体,逆着水流一步步将人拖上岸。当女孩呛着水瘫坐在岸边时,郭慧仁才发现自己的脚踝被水下的礁石划开了一道伤口。
那是他第一次意识到,邕江的温柔里藏着致命的危险。这次救援像一颗种子,在他心中扎下了根。此后,热爱游泳的郭慧仁开始自发在江边“巡逻”:看到独自下水的孩童,他会大声劝返;遇到体力不支的泳者,他会主动护航;发现有人在危险水域逗留,他会反复提醒。起初,有人觉得他“多管闲事”,有人嘲笑他“自讨苦吃”,但郭慧仁从不辩解。“救一个人,就是救一个家。”他把这句话当作信念,一守就是15年。
从“孤勇者”到“团队战”,筑起专业防护墙
2010年7月13日,一则消息刺痛了南宁人的神经:5名孩子在邕江游泳时不幸溺亡。当晚,郭慧仁辗转难眠,他和几位常一起游泳的老友连夜聚在一起商量。“一个人的力量太有限了,我们得建一支队伍!”3天后,南宁市邕江水上义务志愿服务队正式成立,郭慧仁成为队长。2012年,队伍加入南宁市红十字会,升级为专业的应急救护力量,救援设备从最初的“一根竹竿、一个救生圈”,逐步配备了桨板、跟屁虫、漂流袋等专业装备。
如今,这支队伍已有213名队员,其中29人获中国红十字会总会认可,33人是注册救援人员。每年5月至10月的溺水高发期,每天18时30分到20时30分,两三条桨板会准时出现在邕江一桥南至北大桥南的水域,队员们像“江面上的哨兵”,密切关注着每一个异常动静。“看到有人体力不支、抽筋、头部仰倒等异常情况,就得立刻警觉,需要及时上前询问并提供帮助。”郭慧仁总结出一套“识人诀”,队员们练就得“一眼辨危”的本领,遇到紧急情况,最快1分钟就能抵达现场。
2025年6月22日,队员蒋湘生在桥底下巡逻时救起一名孩子;7月底,队员郭寿惠在亲水码头巡防时,又救起一名被湍急江水卷入航道浮漂区的10岁男孩……这样的“生死时速”,在郭慧仁带领的队伍里已是常态。成立15年来,他们累计救助400余名遇险群众,郭慧仁个人救起的溺水者就有40多人。
郭慧仁向市民宣传防溺水知识。
“救援+科普”,让安全意识扎根人心
“比起救人,更重要的是让人懂得不落水。”郭慧仁深知,事后救援不如事前预防。在他的推动下,队伍形成了“救援+科普”的双轨模式:每周周末,队员们带着模拟人来到江边,手把手教市民做心肺复苏、海姆立克急救法;他们走进校园,用“一个案例一堂课”让孩子们记住“远离野泳”;深入社区、企业,把应急救护技能变成百姓的“防身术”。
更令人动容的是,郭慧仁的坚守像一块磁石,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16岁的准大学生梁进宁就是其中之一。这个即将踏入浙江大学的男孩,暑假里每天跟着郭慧仁巡江,不仅学会了心肺复苏实操,更被他“每天提前一小时到岗准备装备”的细节打动:“郭队长说,早一分钟准备,就多一分安全。这种责任感,值得我们学一辈子。”
2015年荣登“中国好人榜”,2021年获“十大最美救护员”,如今再添“最美志愿者”称号。面对荣誉,郭慧仁认为,荣誉是给队伍的,不是给他个人的。
郭慧仁告诉记者,他会继续坚持防溺水宣传工作,自己起码还能再游十几年。他还会带领队伍,尽所有力量做好工作,提高群众防溺水安全意识,减少悲剧发生。
在他的带动下,这张“生命防护网”正越织越密,而邕江边的温暖故事,还在继续……
转载请注明出处 保持信息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