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愈来愈多的基层党组织不断延伸服务触角、拓展阵地功能,创办孩子托管托育的“四点半课堂”。这一探索实践,直面“孩子放学后、家长下班前”的“看护真空”难题,减轻了双职工家庭的后顾之忧,颇受群众欢迎。
然而现实中,部分“四点半课堂”却陷入“建而不用、用而不活”的窘境:有的规划论证不足,脱离实际一哄而上,起初锣鼓喧天、后续门可罗雀,资金见底、运转停滞,导致公共资源闲置浪费;有的师资力量薄弱,过度依赖社区工作者“兼职顶岗”,知识结构欠缺、时间精力有限,辅导作业吃力、组织活动乏术;有的课程设置单一,缺乏品德培育、素质拓展、心理关怀等,沦为“集体作业室”或者“动画放映厅”;有的视为政绩工程,重面子、轻里子,对于如何提升课堂质量、如何用心陪伴孩子无暇顾及……如此种种,不仅催生形式主义,背离为民初心,而且消解家长信任,损害组织形象。
一个孩子牵动一个家庭,一个家庭影响一方稳定。“四点半难题”背后,涵盖了安全监护、教育衔接、情感陪伴等诸多诉求,远非解决“有处待、有人管”这般简单,能否填补这段空档期,直接关系孩子的健康成长、家庭的安居乐业,乃至社会的长治久安。“四点半课堂”作为组织优势转化为服务效能的一扇窗口、增进党群干群关系的前沿阵地,办得怎么样、口碑好不好,体现着关心下一代的责任高度,检验着基层党组织的服务温度,是锤炼群众工作看家本领的“磨刀石”,也是党的群众路线走深走实的“试金石”,容不得敷衍了事、来不得半点虚功。
小课堂承载大期待,小课堂托举大未来。必须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统筹资源、协调各方,推动“四点半课堂”从“有人管”向“管得好”转变、从“托得住”向“育得优”提升。在资源投入上,创新“支部帮一点、财政补一点、集体筹一点、社会捐一点、家庭付一点”的综合运营模式,既突出公益属性、提升群众获得感,又注重自身造血、实现运转可持续。在力量整合上,变“单打独斗”为“协同发力”,对接社区“能人库”、联动校园“先锋岗”,吸纳先进模范、教师骨干、党员志愿者等走进课堂,凝聚护苗育苗合力。在功能延展上,以支部共建为纽带,与教育、科技、团委等部门资源联享、活动联办,举办“红色故事会”厚植家国情怀,推出“科普实验室”探索科学奥秘,设立“社区小管家”参与基层微治理等,让“四点半之后”真正成为孩子们的“快乐时光”、家长们的“放心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