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第九届“一带一路”青少年创客营与教师研讨活动(中国—东盟青少年创客营)闭幕活动在南宁举行,中外师生、东盟青年科学家约500人参加。
中国—东盟青少年创客营成果展示。记者 宋延康 摄
本届活动以“数联丝路智创未来”为主线,推出AI创新课程、国际科学工坊等共24场科技人文体验活动,为中外师生搭建起跨文化、跨学科的沉浸式创新平台。
在为期7天的活动中,各国师生深入南宁中小学及高校开启“AI创享之旅”,以“做中学、创中悟”为设计理念,通过15门人工智能课程,体验人工智能技术在多领域的创新应用。课程类型丰富多样,既有聚焦未来科技探索的“AI空间站工程师——太空车组装与智能任务设计”课程,也有贴近智能生活应用的“人工智能眼镜”课程,还有注重人机交互创新的“博识万物机器人”课程,激发学生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
马来西亚学生纳斯鲁拉分享了他的收获:“我体验了很多全新AI技术,它们的智能化程度很高,充满科幻感。中国的AI技术很厉害,希望将来有机会来中国上大学。”
科技文化参访和文化交流是活动亮点之一,从广西科技馆科技寻梦到青秀山生态探索,从与科学家深度对话到中国—东盟博览会科技盛宴,“科技+文化”的沉浸式研学,以“见人见物见生活”的叙事逻辑,向创客营师生呈现了传统与现代交织、科技与人文共生的立体中国形象。
马来西亚教师 NASI-BAHBINTIDAUD说:“通过此次活动,我的学生学习到很多新知识、新理念,我们会把这些体会和收获运用到未来的学习生活中。”
据悉,“一带一路”青少年创客营与教师研讨活动已入选全球文明对话部长级会议行动计划清单,并成功举办了9届,其中5次主场活动落地南宁。今年创客营活动升级为“主场+分营+线上”联动体系,由四川启动,广西收官,陕西、宁夏、新疆、云南等地联动。创新的活动模式推动了技术的共享与进步,促进了文化的交融与互鉴,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在人工智能时代的深度合作提供了可借鉴的范例,生动诠释了“共商共建共享”的命运共同体理念,让“开放包容、互学互鉴”的丝路精神在各国青少年心中扎根生长。
转载请注明出处 保持信息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