堤外,浊浪奔涌,江水拍岸;堤内,烟火如常,岁月安然。
10月4日凌晨,国庆中秋假期,郁江2025年第1号洪水以76.35米的洪峰水位过境南宁城区,刷新了2024年76.28米的纪录,成为2001年以来南宁遭遇的最大洪水,也是新中国成立后南宁的第四大洪水。
洪峰甫退,警报再鸣。仅仅三天后的10月7日,郁江南宁水文站水位复涨至警戒水位73.00米,第2号洪水接踵而至,并于10月9日晚以75.90米的洪峰水位过境南宁城区。
六日之内,双峰叠加,南宁防洪体系持续承压,防汛形势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
当奔涌的浊浪与万家团圆的佳节“狭路相逢”,当城市的安宁与自然的力量“短兵相接”,首府南宁并未让汛情冲淡节日的喜庆与温馨。在双重洪峰的连续冲击下,整座城市并未惊慌,而是以运筹帷幄的沉着、科学统筹的从容,一边筑起抵御洪峰的钢铁堤坝,一边守护寻常巷陌的温暖烟火,在江河浊浪与人间烟火之间,巍然筑起一道不容逾越的安澜之墙。
党员干部奋勇当先,市民群众挽手同行。从指挥中枢的彻夜灯火,到街头巷尾的无声守望,这不仅是一场全城一心的顽强坚守,而且是一次风雨同舟的温情同行。
连续洪峰的考验,不仅展示了南宁的牢固防洪屏障与高水平的应急效能,而且凸显出在严峻汛情面前全市上下深厚的家国情怀。
江水汹涌,终将归于平缓;城市记忆,却会长存此页。一座城的坚守与聚力,千万人的担当与奉献,必将深深镌刻在新时代新征程的壮阔长卷上。
谋篇布局
——以周密部署筑牢责任堤坝
一座城市的远见,往往藏在水岸之间。面对三大台风“桦加沙”“博罗依”“麦德姆”密集叠加影响所带来的洪峰,南宁的从容并非偶然,而是一场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周密部署的战役。
科学决策,靠前指挥,筑牢责任堤坝。早在上游洪水来袭之前,南宁市的决策者们已闻“汛”而动、未雨绸缪。10月1日下午,自治区党委常委、市委书记农生文赶赴沿江堤坝、险工险段、水利枢纽现场督战,实地检查防洪措施并召开紧急会议,向全市发出总动员令:“全面进入临战状态,坚决打好洪水防御主动仗!”10月3日第1号洪水洪峰来袭之前,农生文再次到各城区现场指导洪峰过境应对处置工作,看望慰问奋战在抗洪一线的工作人员,要求“全力确保洪峰安全过境,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大局稳定”。为迎战来势汹汹的第1号洪水,市长侯刚主持召开全市防洪工作会议,分析研判洪峰过境整体情况与发展趋势;10月3日晚前往南宁市应急指挥部驻点调度,现场指挥洪峰过境应对处置相关工作,并于次日上午来到邕江大桥,对洪峰过境后的抢险救灾工作进行实地检查督导。
第2号洪水来袭后,南宁市区抗洪抢险形势更加严峻。“双峰叠加”造成的连日超警戒洪水浸泡侵蚀,使沿江个别堤段出现地面塌陷等险情。10月8日晚至9日凌晨,农生文、侯刚赶赴二坑泵站附近塌陷点,通宵达旦现场指挥应急抢险,并于9日上午再赴防洪大堤、水文站等地,检查指导新一轮洪峰过境应对工作,强调“要发扬连续作战精神,严阵以待、严防死守,全力以赴抓好洪水防御和应急抢险各项工作,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9日晚,农生文、侯刚再次与分管市领导坚守抢险现场在一线坐镇指挥,直至次日凌晨,确保抢险工作全程高效、有序推进。
10月10日,动力舟桥投入南宁市北大桥二坑口渗水点抢险作业现场,消防员有序将沙袋转运至动力舟桥之上。 记者 叶子榕 摄
上下联动,压实责任,凝聚强大合力。在市委、市政府的示范带动下,各级党委、政府切实扛牢主体责任,主要领导下沉一线、靠前指挥。应急、气象、水文、水利、住建、市政园林等部门加强会商研判、统筹指挥、精准调度,形成了全市上下贯通、反应灵敏的扁平化指挥体系,全面压实政治责任,凝聚起防洪的强大合力。
周密部署,精准施策,守牢安全底线。应对2025年郁江相继发生的第1号、第2号洪水,南宁市始终坚持“防洪、抗洪、抢险、救援”相结合,立足打硬仗、打主动仗,筑起一道道抗洪救灾的坚固堤防。在迎战第1号洪水中,南宁抢抓洪水来临前的有效窗口期,从及时决策、启动应急响应,到科学研判、实施封桥管控,再到有序解除管控,形成了一条环环相扣、精准高效的指挥链条,牢牢守住了城市安全防线。紧接着,面对第2号洪水,全市迅速转入战时状态,应急指挥体系高效运转,持续夯实城市防汛安全根基,切实守护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南宁市采取有力措施,积极应对洪峰过境。图为严密防守的民生码头闸口处。 记者 叶子榕 摄
久久为功
——以远见积淀夯实安澜根基
一座城市的防汛底气,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奇迹,而是数十年如一日的远见与坚持。
南宁面对洪峰时的这份从容,源自一代代城市建设者对水患治理的深刻认知,更源自一场跨越半个世纪的治水接力。
南宁的这份从容,其基石正是城市防洪工程体系久久为功的远见积淀。1972年至1981年,邕江防洪大堤开工建设,南宁首次拥有抵御中等洪患的硬屏障;2002年,堤路园项目建成,实现了防洪、交通与景观功能的三位一体融合。
防洪,是一项利在长远的事业,离不开持之以恒的接续奋斗与智慧传承。2015年,“百里秀美邕江”工程全面启动,标志着南宁治水思路从单一防洪向生态综合治理的重大跨越。此后数年,南宁持续加大投入、系统推进邕江两岸综合整治和开发利用。2016年,老口水利枢纽建成投用;2018年,邕宁水利枢纽正式运行,两大枢纽与加固后的堤防系统协同联动,形成了“堤库结合、滞洪削峰”的现代化防洪体系;2023年,南宁市石埠堤改扩建工程项目正式开工建设,改扩建后,石埠堤升级为Ⅰ级堤防。通过百色水利枢纽、老口航运枢纽等工程的联合调度,南宁市城区防洪标准已全面提升至200年一遇。
与此同时,治理重点由邕江干流延伸至支脉,18条城市内河通过生态补水、控源截污等系统整治,整体水环境得到有效提升。自2022年起,南宁市全面深化河湖长制,持续推进河湖库“四乱”问题清理整治,并以“小切口”立法破解管理难点,形成了多方协作、依法治水的强大合力。
如今,全市主要流域地表水水质稳定实现“Ⅱ类水入境,Ⅱ类水出境”,邕江5个在用饮用水水源地水质持续稳定达标。原先功能单一的防洪岸线,已蜕变为市民共享的亲水空间——148公里景观带、163公里绿道沿江铺展,众多公园与运动场地镶嵌其间,江岸成为市民休闲健身的首选地。全市累计建成50处广西幸福河湖,邕江(郁江南宁市段)更是入选2024年全国幸福河湖案例,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
坚固的堤防与科学的调度,正是这座城市久久为功的坚实积淀,成为今日守护安澜的硬核底气。老水利人张景德说:“以前洪水来时,我们老百姓是防水、怕水,担惊受怕,洪涝、内涝苦不堪言;现在洪水来了,我们是登上高处看水,用手机拍水,镇定自如,泰然自若。”
众志成城
——以万千守护筑起坚固防线
平安喜乐的背后是无声的守护。坚固的堤坝之外,南宁筑起了一道由责任与信念凝聚成的“心堤”。当洪峰来袭,这座城市展现出的不仅是应急能力,而且是全民参与的磅礴力量。
全城动员,筑牢防汛网络。面对连续洪峰考验,全市防汛体系如精密仪器般高效运转。交警部门在全市临水区域设立警示标志,部署警力值守封控点,实施车辆分流引导;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对全市86处市政穿堤管涵开展逐段排查,每日进行防洪专项巡查;消防员驻守易涝点,确保排涝车24小时不间断作业;各城区街道工作者挨家挨户提醒;志愿者协助危险区域群众避险。
城区联动,织密基层防线。各城区如棋盘上的棋子,既各司其职又紧密呼应:兴宁区组织街道、社区工作人员与志愿者深入友爱村、民政村等重点区域,通过无人机航拍与地面巡查相结合,实时掌握险情;江南区建立“街道—社区—网格”三级响应机制,组织党员干部帮助低洼地区群众安全转移;青秀区发动各街道社区工作人员与综合执法队员并肩作战,在沿江路段24小时值守;西乡塘区联动各部门及属地街道,在大坑口等7个交通闸口紧急开展抗洪作业;邕宁区组织党员干部、志愿者成立“转移小分队”,通过“一对一”帮扶确保群众安全有序转移。
专业值守,精准研判预警。在南宁市应急指挥部,工作人员日夜紧盯水情数据变化。“水位每上涨一厘米,我们的心就紧一分。”已值守3天的南宁市应急管理局自然灾害救援科科长张震席说。通过智能预警系统,他们能预判洪峰到达时间,为应急调度赢得宝贵窗口期。
10月8日晚7时50分,南宁市应急指挥部通过监控发现邕江北大桥右侧堤外停车场二坑泵站外江区域出现地面塌陷。此时正值第2号洪水过境关键期。险情就是命令,指挥部立即调度安能集团等抢险力量赶赴现场,同时组织应急、水利、住建、市政园林、交通、消防、供电等部门及西乡塘区协同作战。现场制定“封堵+加固+巡查”的抢险方案,实施交通管制、群众转移等安全保障措施,紧急调运混凝土块、片石等应急物资。集结抢险力量1500余人、车辆650辆、物料2000余吨,对北大桥右侧堤外二坑口防洪闸和检修闸险情迎水面塌陷口发起合围攻坚。
北大桥右侧堤外停车场二坑泵站外江区域出现地面塌陷,抢险人员在现场投掷铁围笼封堵渗水点。 记者 梁枫 摄
9日晚10时许,完成渗水通道封堵,显著提升堤坝整体稳定性,在第2号洪水洪峰过境期间确保了南宁市主城区堤防安全。抢险队伍接续奋战,抢险工作向纵深推进:进一步实施加固措施,同步开展内外江流量流速实时监测与全域隐患排查整治,经过连续三昼夜全力奋战,南宁市北大桥二坑口防汛抢险工作取得阶段性胜利,该区域险情已基本解除。“这次抢险展现了专业救援队伍的过硬本领,也体现了南宁市民的深厚情意。”现场指挥部负责人表示。
风雨同心
——以坚守奉献诠释家国情怀
当抗洪抢险遇上中秋佳节,这座城市在严峻考验中展现出令人动容的温情。一边是滔滔洪水逼近的急迫,一边是万家灯火团圆的期盼;一边是抢险机械的阵阵轰鸣,一边是中秋月圆的静谧美好——在这看似矛盾却又和谐共存的画卷里,抢险一线的执着坚守与市民自发的暖心关爱,共同汇成了这个特殊节日里最温暖动人的底色。
“双节”期间,当大多数人与家人团聚之时,一场清淤攻坚战正在邕江两岸悄然打响。风雨交加的中秋佳节,第1号洪水洪峰刚过,广洋建设集团的韦振扬和工友们已经奋战在清淤一线。“今天可能要干到天黑,水退人进,这是原则。”雨水和汗水在他们脸上交织,却掩不住眼中的执着。他们说,要把最美的邕江,还给热爱她的每一个南宁人。
在这特殊的日子里,无数像韦振扬这样的坚守者,用别样的方式诠释着家国情怀。
洪峰过境,“水退人进”,南宁市扎实推进清淤工作,守护市民美丽家园。图为工作人员在邕江北岸公园(青秀区段)一带清理淤泥。 记者 叶子榕 摄
良庆区园林绿化工人曾文杰原本计划趁着国庆中秋假期家人齐聚,为80岁的老母亲举办寿宴。然而清淤任务的通知不期而至,深明大义的老母亲对他说:“清淤是大事,家里的事再大也是小事,你要以大局为重!”曾文杰听从母亲的嘱咐,顾不上腰部旧伤尚未痊愈,毅然辞别家人,第一时间赶回南宁,投身清淤一线。
国庆中秋假期,南宁市市政工程管理处桥梁管理科副科长张伟峰把“家”搬到了抗洪一线,紧盯桥梁监控系统,组织对18座跨江桥梁开展24小时巡查工作,精准跟踪邕江大桥洪水水位数据变化,为防汛决策提供重要支撑。
在浊浪翻滚的邕江水面下,南宁市邕江防洪排涝工程管理中心潜水员周强进行着特殊的水下排查。他穿戴重装潜入浑浊的江水中,用手一寸寸摸索闸门边缘,清理卡阻杂物。这天,他在江水中连续作业14个小时,摸排防洪闸门40扇,确保所有闸门安全闭合。“以身为闸,守邕江安澜。”这位老党员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责任与担当。
10月8日傍晚,一接到二坑泵站外江区域突发地面塌陷、江北大道交通瞬间中断的紧急讯息,南宁市公安局交警支队一大队大队长尹胜扬与同事赶赴现场,仅用30分钟就完成队伍集结,分成疏导、巡查、封控、保障四个小组,设置反光警示标志10处、绕行指示牌5块,第一时间为抢险车辆开辟绿色通道。
险情就是命令,责任重于泰山。从10月8日夜间发现险情,到10日下午4时险情得到有效控制,再到10月12日上午抢险取得胜利救援队伍撤离,邕江北大桥抢险现场经历了近80个小时的连续奋战。无论是白天的烈日当空,还是深夜的灯火通明,这里始终保持着同样的战斗节奏。指战员、救援队员、志愿者3000余人轮番上阵,铲沙、装袋、搬运、回填……泥水浸透了工装,暑热与疲惫轮番考验,但抢险的节奏从未放缓。
10月9日上午9时,刚刚完成交接班的抢险人员黄雄声音沙哑却坚定道:“通宵抢险的同志已经连续奋战了14个小时,现在轮到我们上场了。”尽管眼睛布满血丝,但他的脚步依然有力。在这场与险情的持久战中,每个人都是永不掉棒的接力选手。
北大桥二坑口渗水点抢险现场,连续奋战了数个小时的救援人员就地短暂休息。 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 徐天保 摄
在抢险现场,连续奋战了10多个小时的消防员们,终于迎来了难得的休整时刻。他们三三两两躺在堤坝旁的空地上,有的枕着救生衣,有的直接和衣而卧,沾满泥浆的抢险服还未来得及换下,就在疲惫中沉沉睡去。一张张年轻的脸庞被汗水与泥水浸染,却掩不住眉宇间的坚毅。
“我们所有的工作都以‘快’当先,以‘民’为本。在这样的关键时刻,我们没有个人的‘累’,只有群众的‘安’。”连续多日奋战在抢险一线的尹胜扬道出了所有守护者的心声。
忘我的投入、无私的付出,赢得了市民的深切理解和全社会的积极响应。10月9日清晨,市民罗冬与家人将矿泉水和八宝粥送到抢险人员手中;远在千里的热心人士苏女士通过外卖平台订购数十件方便面驰援一线;瑞幸咖啡、德克士、煲珠公、蜜雪冰城等企业也迅速送来清凉饮品和食用冰块。“救援人员守护我们,我们理应守护他们。”企业负责人的肺腑之言,道出了社会各界众志成城、共护家园的责任担当。
一箱箱物资汇聚暖流,一句句问候传递力量。沿街商铺主动配合管控,市民自觉绕行避让,以最朴实的行动支持防汛大局。广洋建设集团等企业调集设备筑起“移动长城”,本地餐饮商户将热食直送一线。来自四面八方的爱心物资,温暖着每一位坚守者的心,也凝聚起抗击洪水的强大合力。
10月12日,邕江水位稳步回落,南宁市北大桥二坑口防汛抢险工作取得阶段性胜利。抢险救援队伍有序撤离,大批市民群众早早来到现场为英雄们送行。 记者 潘浩 摄
深情送别,见证鱼水情深。10月12日上午8时30分,参与抢险的各单位陆续整队撤离。此时的江北大道上,一幅动人的画面映入眼帘:近百辆救援车辆整齐排列,红色的消防车、黄色的工程抢险车等在晨光中熠熠生辉,宛如一条守护城市的钢铁长城。
得知抢险队伍即将撤离,市民自发来到道路两旁。他们手持绣球、鲜花、自制标语,等待着向英雄们表达谢意。当抢险车队缓缓驶离时,群众纷纷上前,将绣球抛向车队,将鲜花献给车内的抢险人员。这一刻,守护者与被守护者的心紧紧相连,共同绘就了洪水退去后最温暖的画面。
如今,江水归平,堤岸静默,从中秋节前后的水退人进、清淤修复,到面对突发险情的快速响应、昼夜抢险,再到社会各界的爱心汇聚、温暖同行……这道由万千人共同构筑的“心堤”,早已超越洪水的印记,化作这座城市的精神底色。
智慧抗洪
——以科技慧眼精准洞悉波澜
抗洪,既需依靠传统力量的固本强基,更需借助现代科技的精准高效。在这场与洪峰的较量中,从智能平台到空中无人机,多项技术手段协同发力,共同织就了一张立体化的“智慧防汛网”,实现了从“人海战术”向“科技赋能”的深刻改变。
数据赋能,构建防汛“大脑”。走进南宁水文站会商室,大屏幕上实时跳动的数据精准勾勒出洪水的行进轨迹。依托广西水文监测预警预报服务平台、水文遥测信息管理系统等智能化应用,河道水情、雨情变化及水位流量等关键信息清晰呈现。这些系统通过实时掌控上下游水量动态,为洪水精准预测、预报和预警提供了科学依据,成为城市防汛决策不可或缺的“智慧中枢”。
全域监测,织密防涝网络。在地面,南宁市城市排水设施地理信息系统(即厂网河湖一体化管控平台)对全市63处重点积水点进行实时监控,已完成63处视频监控接入、164个警示标志牌设置、83个水位标尺安装以及87套救生设备配备。这些监控信息同步接入市防涝指挥调度平台,形成了从感知预警到快速处置的完整闭环,显著提升了城市内涝应急响应能力。
技术创新,提升监测效能。在传统监测的基础上,无人船测流系统、水平式ADCP等便携式先进设备的应用,让监测工作实现了质的飞跃。这些设备支持无接触式监测,既保障了人员安全,又确保了水文要素数据的精准可靠。目前,南宁市已完成188座小型水库雨水情测报和大坝安全监测设施建设,实现了24小时实时数字化监控,为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的科学决策提供了有力支撑。
精准施策,守护桥梁安全。跨江桥梁的安全监测同样是防汛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南宁市市政工程管理处,曾在中国—东盟博览会上亮相的桥梁智慧化管理平台在此次防汛实战中发挥了关键作用。自9月30日起,平台启动“一桥一监测”模式,通过桥梁主动预警系统和视频监控系统,对18座跨江桥梁进行24小时实时监测。结合专家团队的科学研判,系统根据实时水情、雨情信息及时作出预防性干预,为桥梁安全提供了全方位保障。
立体巡查,织密防控网络。空中力量的应用进一步拓展了防汛的维度。南宁市公安局江南分局、西乡塘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启用无人机巡航,实时回传江面水流与沿岸实况。搭载高音喊话器的无人机在江岸上空循环播放安全提示,及时劝离危险区域的垂钓者。与此同时,海事部门通过智慧海事系统、高频呼叫与无人机协同作战,提前引导长航货船至支流避洪,并加强对桥区、闸口等重点水域的巡航,全面排查水上安全隐患。
从“人防”到“技防”,从天上到地面,从江河到街巷,科技创新正以系统化的方式深度融入防汛体系的每一个环节。它不仅显著提升了防汛工作的精准性与效率,而且在无声中拓展了城市安全的边界,让这座城市的守护更具力量、更可持续。
江畔奇观
——以坚实堤界守护万家灯火
江堤为界,划分出国庆中秋假期期间南宁最动人的景象:堤外,郁江浊浪奔涌,洪水悄然过境;堤内,城市节庆暖意正浓,万家灯火映市集繁华,漾着人间的烟火温情。洪水汹涌与节日祥和的对比,在此刻格外鲜明。
10月2日晚,暮色下的水漾市集人流如织,空气中弥漫着美食的香气,洋溢着浓浓的欢度佳节氛围。人群中,一群刚征战完2025中国—东盟国际皮划艇公开赛的运动员悠然漫步,品鉴地道风味,沉醉于邕城夜景。他们的欢声笑语与市集的喧嚣交融,全然未曾察觉——仅一堤之隔,江水正乘着不息的奔涌,在节日的夜色下悄然而过。
10月4日凌晨,洪峰过境,而城内灯火璀璨,夜市人声正暖。市民依旧聚在熟悉的摊前,品着美食、聊着生活,与家人朋友共享美好假日时光。“我们有坚固的大堤,有一直坚守的江防人员,心里很踏实,就想好好陪家人享受这难得的假日。”市民石先生的话语中透着安心。
“双节”期间,南宁格外热闹。体育赛事激情飞扬,文旅体商融合的活动接踵而至,整座城市沉浸在一场流动的欢聚中。景区里人头攒动,阖家出游的身影随处可见,每个人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笑容;夜市中,人潮涌动,人们或与亲友相伴,或携家人漫步,在灯火与香气间,品味假日独有的松弛与美好。
在坚固的堤防与科学的调度之下,南宁既守住了安澜之界,也让寻常烟火与城市脉动一如往昔——南湖清波之上,皮划艇与桨板划起浪花,不少家庭趁着假期体验水上乐趣;各篮球馆内,“邕BA”如火如荼,吸引市民驻足呐喊助威;南宁园博园,主题烟花秀绽放璀璨,为节日增添浪漫一笔;“三街两巷”、水漾市集,人影绰绰,欢声浮动,团圆与喜庆交织,这份欢快未因江水的上涨而褪色一分。
堤岸依旧坚固,街巷烟火升腾,邕江潮起潮落,终归平缓。今日南宁,洪峰过境处波澜不惊,佳节祥和中红旗映花灯、团圆满街巷。这份从容安澜的背后,是巡堤人用不眠夜筑起的坚固防线,是守护者用肩与背扛起的万家安宁。
江水终会退去,人们的生活也终将归于平静,但在这场与洪水的较量中,有一种力量却永远留了下来——那是决策者运筹帷幄的彻夜灯火,是守护者逆流而上的坚定身影,是市民理解配合的温暖目光,是科技赋能带来的精准从容,更是整座城市在风雨中凝聚的不屈信念。
这份力量,早已越过堤岸,融入南宁的血脉;这份守护,不仅在江水汹涌时显现,而且在每一个平凡日子里延续。它让我们相信:无论未来还有多少风雨,只要人心齐、信念坚,这座城市就永远有勇气面对一切考验,守护好这一江碧水、万家灯火。
江河奔流不息,守护永无止境。南宁,正以这样的姿态,交出无愧于党和人民的安澜答卷!
转载请注明出处 保持信息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