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1日—17日,“中国书协‘在现场’主题创作系列活动:题壁回声——广西题壁书法寻访及主题创作”考察团队先后赴广西南宁、柳州、桂林、贺州,历时七天,寻访石刻遗迹群十四处,系统梳理广西摩崖石刻代表性遗存。

行程中实行日间考察与夜间创作双轨并行的工作方式。最终,考察团创作组陈扶军、谢少承、刘颜涛、杨科云、李六玲、金泽珊、龚小膑、罗小平、董倚桥、吴永斌、李洋、赵际芳,以及广西骨干书家代表,每人完成了两幅作品,一幅是根据田野考察中的石刻书法进行的主题性临摹,另一幅根据在现场的体悟以自作诗或题跋的形式进行了书法的创作。同时,还通过召开创作点评会的方式,与广西书家骨干代表进行了艺术交流。
10月17日,由中国书协、广西文联、中共贺州市委宣传部联合主办的“中国书协‘在现场’主题创作系列活动:题壁回声——广西题壁书法寻访及主题创作”学术总结汇报会在广西贺州举行。中国书协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张潇羽和《中国书法》杂志社主编朱培尔分别主持两个环节。张莉、张冰、陶义美、陈培站、陈叶飞、成联方、田熹晶、秦明汇报了阶段学术研究成果。

《中国书法》杂志古代编辑部副主任张莉以《“‘在现场’主题创作系列活动题壁回声——广西题壁书法寻访及主题创作”考察报告》为题,从田野考察的背景与目的、考察路线、沉浸式创作、考察成果与展望四个方面进行了汇报。考察报告中着重汇报了本次田野考察的路线与研究方向:南宁市上林县《大宅颂》《智城碑》,柳州市《荔子碑》与马鞍山石刻,桂林市虞山石刻、南溪山石刻、独秀峰石刻、叠彩山石刻、伏波山石刻、隐山石刻、桂海碑林、象鼻山石刻,贺州市合掌石刻和碧云岩石刻。专家们针对每处考察地点的重点石刻都进行了研究讨论,提出了系列富有新意的观点。在这次田野考察中,发现了一些具有研究价值但之前一直被忽视的摩崖刻石,如《大宅颂》《智城碑》《新殿记》《荔子碑》《静江府新作虞帝庙碑》《张孝祥及友人游刘仙岩题记》《方信孺及友人游刘仙岩题记》《隋朝富川列女蒋氏冢西观寺碑》等等。这些材料为唐宋书法史的补正与重构提供了新的参照,具有一定的学术补遗价值。
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教授、博导张冰作了《历史形构中的主题性展览——以桂林龙隐岩摩崖石刻为例》的相关研究。他认为从“主题性展览”视角看,桂林龙隐岩摩崖石刻是经历史沉淀形构的“传统主题性展览”,与当代主题性展览核心逻辑相通。龙隐岩汇聚唐至民国政治、社会、宗教、游览四类二百余件摩崖石刻,围绕三大核心主题形成“展览内容体系”:一是以南宋复刻《元祐党籍碑》为代表的文人党争主题,康有为等文人观碑留题,文化意义持续扩展;二是以《狄青等平蛮三将题记》为关键的边境军事主题,勾勒桂林地区安定融合脉络;三是以雅集、饯别类题刻为主的文人士宦寄情山水主题,明末清初访碑拓碑之风助推其历史文化价值传播。该“历史主题性展览”虽少见名家“展品”,但呈现各时期文人士宦一般书写样态,为理解不同时代书法文化样态提供鲜活“展品样本”。它并非从书法艺术维度彰显时代高度,而是从书法文化维度认识古代文士书写世界的重要切面。为挖掘当代书法主题性展览的文化内涵、构建展陈脉络,提供了传统与现代对话的学术参照。
广西艺术学院学报《艺术探索》执行主编、教授,广西金石研究会会长陶义美以《八桂石镌:广西石刻的源流、内涵与价值》为题,介绍了广西石刻遗存作为中国西南地区极具特色并且值得学界关注的文化遗产,以摩崖碑刻为载体与喀斯特地貌深度融合,记录了广西两千多年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民族融合,其书法映现了中国书法史流变,在中国石刻艺术史与广西地方文化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其发展演变历史与中央政权对岭南地区的经略进程基本同步:秦汉南北朝为发轫期,墓葬滑石买地券是广西最早石刻文字,内容为纪功颂德、记录行政建置,体现了国家权力对边疆地区的初步渗透;隋唐五代因民族文化发展,桂林石刻开始繁荣,《大宅颂》《智城碑》等就是唐代广西石刻的代表之作;宋元是广西石刻的黄金时代,汇聚名家题刻,书体涵盖篆隶楷行草;明清石刻在数量上达到顶峰,并呈现出普及化、世俗化的趋势。
曲阜师范大学美术与书法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陈培站通过《文化场域与文化记忆双重视角下的“桂海碑林”探究——以“元祐党籍”碑为例》的研究内容,提到桂海碑林作为南方核心摩崖石刻集群,有自唐宋至民国两千余件石刻遗存,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民族关系等,是官员、文人、僧侣、士绅等多阶层共同参与构建的文化资本动态博弈空间。从文化场域维度看,桂林山水甲天下的自然禀赋为公共书写提供独特空间。《元祐党籍碑》复刻至龙隐岩后脱离中心权力语境,各方官员、文人与游历者成为新行动主体,通过题咏、阐释将其重构为“文化景观”,清晰呈现场域内权力关系、文化资本运作及审美趣味的塑造逻辑。从文化记忆维度而言,碑林以山林摩崖为物质锚点,将特定历史人物、事件及哲学思考“永固”于自然空间,形成跨越时空的“记忆之场”。其多元书迹不仅保存地方性文化记忆,更打破了仅以名家名作串联的书法经典谱系,印证了中国书法历史记忆由精英与边缘“无名者”共同书写的事实。
贺州学院教师陈叶飞以《从黄姚天马山〈鸢飞鱼跃〉摩崖石刻臆测古今书法审美之异处》为题,介绍了黄姚天马山现存清乾隆以来石刻十八通,为摩崖和少量碑刻。其中有咸丰八年(1858)柳州名士覃少海根据在阳山拓回的韩愈书法《鸢飞鱼跃》复刻的摩崖一通。韩愈传世书迹较少,且多为拓本,墨迹仅存数行题注。比对《鸢飞鱼跃》阳山原版,发现此复刻细节遗失严重。且将阳山、黄姚《鸢飞鱼跃》与韩愈传世手迹比对,亦相去极远。但黄姚天马山《鸢飞鱼跃》刻成之时,仍在黄姚当地文人圈内引起轰动,争相拓之,一时“黄姚纸贵”。在同一石刻上,光绪副贡梁端章的跋语中,对《鸢飞鱼跃》书法水平表示赞许。由此可看出古人书法审美取向:一是以人论书,以韩昌黎之盛名而赞其书;二是《鸢飞鱼跃》虽已几无点画可言,却韵味犹存。故而书法审美存在赏“韵”,而非单纯赏“形”。
云南大学教授、博导成联方进行了《〈静江府新作虞帝庙碑〉考——兼论其书法价值》的相关研究。他介绍了《静江府新作虞帝庙碑》是南宋淳熙三年(1176)张栻主持修建,朱熹撰文、吕胜己书丹、方士繇篆额,因四位皆为学界名流,又称“四夫子碑”。该碑刻于桂林虞山西南麓,通高380cm、宽190cm,全文二十三行,共七百二十字,碑文详载静江府重修虞帝祠的过程,是考证桂林宋代祠庙布局与行政事务的第一手实物史料,完整记录了虞帝祭祀从地方传统升格为儒家正统祭祀的文化建构轨迹。朱熹文中尽显“正名”观念,可见其理学思想在地方治理中的实践应用。书丹者吕胜己隶书取法汉碑,线条扎实、篆隶相参,清初《分隶偶存》称其“工隶书得汉法”;方士繇篆额受李阳冰影响,小篆线条圆劲匀净,兼具秦篆古朴与宋人意趣。二者书艺显示出宋代书法的“尚意”与“复古”。该碑不仅是南宋篆隶发展的典型实证,更以其多元文化内涵,佐证了桂林虞山石刻作为“露天书法博物馆”的历史文化价值。由于该碑旧拓难见著录,目前研究得并不充分,通过本次考察,可为研究此碑提供重要的材料依据。
河北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田熹晶以《苏轼书〈荔子碑〉相关问题考述》为题,从四个方面对以“三绝”名世的苏轼《荔子碑》进行了解读。第一,书刻流转。苏轼视柳宗元为异代知己,其文集曾多处记载抄写柳诗之事,此次将韩愈的颂柳诗写成大字,目的应为刻碑而非日常抄写。南宋嘉定十三年(1220)《荔子碑》才得以落成。第二,为何此碑的字形偏长。苏轼执笔着腕而笔卧,小字字形偏扁,但悬腕书碑大字,无法以手抵案,书写字形拉长。第三,原书与放大。《荔子碑》跋有“临别授坡仙大书《韩昌黎享神诗》”句,此处“大书”应为大字之意,说明此碑原稿即为大字。第四,流传与翻刻。《荔子碑》在流传中几经翻刻,版式也有所变化。其中,湖南永州柳子庙《荔子碑》,以柳侯祠原碑为底本,分四块刻石为横版。清光绪年间日本重刻《荔子碑》亦改原立碑为横幅。
故宫博物院书画部研究馆员秦明通过《故宫博物院藏〈智城碑〉拓本读记》的研究,介绍了《智城碑》位于广西上林县覃排乡智城山,刻于武周万岁通天二年(697),由韦敬一制,是广西现存最早唐碑之一,素有“岭南第二碑”之称。该碑历史上长期隐没,金石文献与地方史志记载疏略,直至清道光七年(1827)由李彦章重新发现,经椎拓后由陈寿祺等名士传布学界方显于世。清末陆增祥《八琼室金石补正》对其著录尤详。通过结合诸拓本比对,以“骑”“都”“尉”等十二字为校碑基准,可厘清《智城碑》早晚期拓本脉络。故宫博物院藏三种拓本按时代排序为:道光初拓本(新00179150,李彦章旧藏,首行“检”字未损,含道光十二年陈寿祺《唐韦使君智城碑考》、梁章钜七言诗题跋),清末拓本(新00185767,七行“舞”字未损),民国拓本(新00045616,三行“眇”字未损),三本各有优长。该碑虽为广西金石学研究重点,但未引起全国金石学研究的重视。借此次活动,首次公布故宫三种拓本,特别是李彦章旧藏初拓本,将助力广西金石学研究。

朱培尔在学术总结中谈到,本次在现场主题创作系列活动的意义:一是本次田野考察访碑活动感受了实物向文化场域的转换,二是关注了石刻书法在历史情境和人文环境中的变化,三是对这些石刻书法进行一个整体历史性的考察,四是以问题为导向,通过新旧资料的比对进行考证,从而发现新的视角,五是以对话与学术为目标的当代书法精神。本次在现场主题创作活动的开展,不仅是对访碑的重视,更是对地域性书法发展的重视。这次访碑基于田野考察,我们也通过数字化与人文相结合的方式将石刻的内容多角度呈现,这对深入开展学术研究有积极的帮助。对石刻书法进行田野考察作为艺术的源泉是需要有心灵的共振,不到现场是无法感受这些内容的,需要有古今的交流,在与古人对话后,我们需要思考如何把金石的气息和文人的气息转化为书法作品。公共文化的建构后续也需要完善,书家需要思考石刻的历史、人文等内容如何宣传,以及通过田野考察我们对于石刻文物如何去保护。田野考察应该联系古今,打通学科,它要求我们每一个访碑人具有艺术通感。我们既是田野的调查者,也是历史的接受者;我们既是艺术的鉴赏者,也应该是历史文化的思考者;我们既是理论研究的学者,更应该是进行创作转化的实践者。
在完成田野考察、交流研讨、主题创作等环节后,中国书协专题形成系列学术研究成果。此次活动既是凝心聚力、深学笃行习近平文化思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博工作重要讲话论述的现场学习,也是落实中国文联“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要求,充分挖掘广西地域文化资源,以新时代书法艺术赋能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探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