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月,邕江之畔再奏友谊新曲。近日,第三届中国—东盟(南宁)文化月活动在民歌湖国际音乐小镇启动。本次活动以“AI遇见东盟,文化‘月’玩越嗨”为主题,凭借创新形式与丰富内容,展现多元文化魅力,使文明互鉴在亲身体验中得以深化,让相知相亲于互动共鸣中得到升华。
科技为文化交流开辟了新可能,也重塑了文化交流的形态与深度。机器人与真人演员共舞,诠释科技与艺术的融合;AI技术实时生成青秀山翠色与邕江波光,令观众身临其境。数字推荐官“月月”以科技感虚拟形象首度亮相,成为贯穿活动的核心AI载体;AI语言翻译系统实现多语种实时沟通,助力中外嘉宾无障碍交流。实践表明,科技已非冰冷工具,也能成为可感可亲的文化使者,它以高效生动的方式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为跨文化对话铺设了新路径。
文化的交融,最动人处常常是在可触可感的细节之中。美食区内,印度尼西亚沙嗲与广西柠檬鸭香气交织,“筷意东南亚”美食文化汇让市民游客尽享地道东盟风味。非遗展区里,东盟国家留学生身着戏服模仿邕剧步法,虽然生涩却兴致盎然,是文化共鸣的鲜活注脚。文创市集上,越南藤编与壮族刺绣相映成趣。这些场景将抽象的文化概念转化为具体而鲜活的生活体验,让参与者在亲身感知中,自然而然地增进对彼此文化的理解与好感。
更深层的交流,贵在尊重差异、美美与共。文化多样性并非静态的标本,而是创新的源泉。中柬艺术家合作改编的《采茶调》,既保留柬埔寨传统韵味,又巧妙融入广西山歌唱腔;“爱在南宁”脱单音乐会以“寻找饭搭子”为趣味主线,打造“音乐+美食+交友”的多重体验场景,让各国青年在轻松氛围中拉近距离、增进友谊。这些实践皆以相互尊重为基础,在差异中寻得共鸣,在交流碰撞中激发灵感,证明当文化互鉴超越表层展示进入深度融合与共创时,不同文明方能真正实现相融共生。
人文交流的核心,终究归于以心相交、达成情感共鸣。戏剧工作坊内,中国与东盟国家演员共同排练,借肢体语言传递真挚情感;音乐合奏时,中外传统乐器和谐共鸣,奏出文化对话的强音;汉服旅拍活动中,传统服饰成为文化交流载体,让参与者于服饰之美中感悟文化内涵。正如一位马来西亚手工艺人所言:“当我们一起制作batik和壮锦时,发现图案的美好寓意如此相似。”此种情感共鸣,赋予文化交流以温度与深度,也印证了“国之交在于民相亲”的朴素真理。
市场参与则为文化交流注入持续活力。文化月系列活动创新采用内外场联动模式,打造文旅消费新场景。各展位巧妙结合AI技术设计互动环节,以“活动引流+消费转化”推动文旅商资源联动。互动市集内,游客在欣赏与消费中深化对异国文化的认同;美食展位前,味觉体验成为文化认知的直观途径;配合50余场演出,市民游客得以在多元场景中全方位感受文化魅力。市场化运作不仅满足了民众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也为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新动力,使文化交流从“单向输出”转向“双向赋能”,在创造经济价值的同时,深化了民间友好往来。
文化月的深远意义,早已融入日常生活的点滴。当南宁人爱上东南亚风味,当东盟友人能哼唱邕剧片段,当各国青年在活动中结下深厚情谊,文化交融的种子已在心间悄然生根、发芽、生长。作为中国距离东盟最近的省会城市,南宁正以中国—东盟(南宁)文化月为“桥”,持续推进文化交融互鉴,促进民间往来,深化相互理解。未来,随着文化交流活动的持续深入开展,中国与东盟各国人民之间的情谊必将愈发深厚。这座由文化与友谊构筑的桥梁,也将继续连接心灵、跨越疆界,绘出相知相亲的美好画卷。
转载请注明出处 保持信息完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