盯住短板、补齐短板,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工作方法之一。对于南宁而言,工业曾是这样一块突出的“短板”,如何“四两拨千斤”?南宁用行动给出了答案:直面挑战、迎难而上,坚持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主攻方向,将补齐工业短板作为破题关键,抢占产业发展新赛道,在新一轮产业变革中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换道超车”。
2024年,南宁市全部工业增加值增长7.3%,总量排名全区第二,拉动全区工业增长0.86个百分点、贡献率12.2%,拉动力和贡献率均排全区第一。2025年前三季度,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升至9.3%,高于全国、全区水平,以新能源电池产业为代表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已成为南宁工业增长的核心引擎,南宁成为全球重要的新能源电池产业集聚区。
这亮眼成绩单,正是“十四五”以来南宁工业拥有“换道超车”底气最有力的证明。
向“新”转型
南宁成比亚迪走向全球的重要支点之一
一台台智能机器人在既定轨道上精准地辗转腾挪,进行一系列精密操作;技术工人巡视着自动化设备的运行状态,通过操控屏实时监控各项生产参数;一块块银白色的动力电池经过数道工序后陆续“亮相”,随后进入叠片、装配、检测等工序,最后打包“下线”……近日,比亚迪动力电池生产车间里呈现一幅人机协同的现代工业图景。

在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投资的电池项目中,PACK生产车间的工人正紧张有序地忙碌着。 记者黄维业 摄
目前,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在南宁投资了电池、碳酸锂、试车场、全品牌体验中心等6个项目,并将南宁作为比亚迪面向东盟、走向全球的重要支点之一。
“南宁市大抓产业、主攻工业氛围浓厚,具有区位优势明显、政策环境开放、社会环境稳定、营商环境优越等特点,这一切都有利于电池产业在南宁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更为电池走进东盟、链接全球提供了便捷的出海通道。”比亚迪南宁电池工厂地区总经理唐文表示,比亚迪将继续坚定在邕发展信心,依托南宁的区位优势,携手构建面向东盟和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新能源产业链、供应链,带动本地新能源产业做大做强。
以比亚迪为代表,南宁的“产业朋友圈”正不断扩大。2022年以来,全市先后引进比亚迪、太阳纸业、龙电华鑫等14个百亿级项目,目前全市产值超百亿元企业5家、亿元以上工业企业超400家,亿元企业产值占比高达85%。2022年以来,南宁市年均工业投资超过500亿元、工业投资总量连续4年全区第一。
向“新”转型、向“新”而行,正是南宁塑造发展新优势的关键路径。“近年来,南宁坚持‘工业强市’战略,狠抓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大力发展新能源、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铝精深加工、林产品加工、食品加工等传统优势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以新质生产力推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南宁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局长张丽表示。
向“链”发力
多个产业集群跻身国家级、自治区级产业集群
今年10月,2025宁福新能源大圆柱电池项目签约仪式暨合作伙伴大会在南宁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300多家供应链企业齐聚绿城,共同见证总投资150亿元、新增产能100GWh、达产产值300亿元的氟芯电池全产业链项目现场签约。
“南宁市的产业链配套远超预期,得益于南宁‘串珠成链、聚链成群’的全产业链思维,越来越多供应链伙伴聚焦南宁、落户南宁。目前,我们所需的壳体产线已配套生产,还与本土企业产投铝基达成深度合作,实现了就近配套。”广西宁福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杨豪亮表示,公司正在南宁规划打造“材料—电芯—模组—终端—回收”的全产业链生态,助力南宁形成完整的新能源电池产业集群,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
链链相扣,方可链链生金。近年来,南宁市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积极抢占新领域新赛道,推动新能源、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半导体、铝精深加工等新兴产业不断补链延链强链,加快形成“纵向成链、横向成群”的产业集聚和规模效应,经济循环向“产业—科技创新—金融”新循环加快转变。 (下转2版)
(上接1版)目前,铝精深加工、智能终端芯片产业集群入选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化工新材料等6个产业集群齐头并进、入选首批广西先进制造业集群,入选数量居全区之首。
——新能源产业方面,比亚迪、多氟多等链主企业相继投产,带动龙电华鑫、宸宇富基等一批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落地,加快形成千亿级新能源电池全产业链;2023年、2024年,南宁连续两年上榜“胡润中国新能源产业集聚度城市榜”全国50强。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方面,瑞声科技光学模组南宁基地年产能超亿颗、年出货量全球第五,南宁泰克DDR5企业级大容量内存条国产自主品牌累计出货量全国第一,良庆区智能终端芯片产业集群入选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铝精深加工产业方面,南宁市大力培育产投铝基集团、南南铝业、中车铝材等高成长性企业,年铝加工能力达100万吨、电池壳料产能稳居全国第一梯队,邕宁区铝精深加工产业集群入选首批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食品加工产业方面,南宁市集聚了农夫山泉、东鹏、海天、红牛、双汇等一批国际国内知名企业,横州茉莉花茶产量占全国80%、全球60%以上,稳居全国、全球首位,横州市茉莉花茶产业获评首批“广西传统优势食品产区和地方特色食品产业”,南宁市蔗糖产业被认定为“广西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
——林产品加工方面,南宁市围绕太阳纸业等龙头企业打造“原材料及造纸助剂—木浆竹浆蔗渣浆—纸制品—包装印刷”全产业链;推动丰林集团、爱阁工房等重点企业形成“原材料—人造板—高端绿色家居”全产业链。
向“智”聚能
全市人工智能规上企业占全区比重超四成
一副畅销海内外的智能眼镜里,蕴藏着本土企业怎样的创新密码?
近日,在迈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AI展厅,该公司人工智能事业部市场总监黄宇阳戴上眼镜进行介绍:“这款眼镜不仅具有清晰的实时提词功能,还内置了AI助手,可实现同声传译,对日常提问进行分析,并将答案直接呈现在眼前。”
如今,这一技术已迅速转化为市场的吸引力:第22届东博会期间,该公司收获了泰国、柬埔寨等国家的订单,目前国内外销量突破2万副,多个国家表达了代理合作意向。
这正是南宁大力推动“人工智能+制造”的生动缩影。今年以来,南宁市出台“人工智能+制造”行动方案,构建“北上广研发+广西(南宁)集成+东盟应用”发展路径,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推动产业加快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
目前,全市人工智能规上企业103家、占全区比重42.7%,三六零、奇安信、诚迈科技等一批头部企业和重点项目纷纷落地,智平方、迈越科技等一批智能机器人和智能终端等标志性产品在我市实现了首产首用。
在“智改数转”的浪潮中,南宁动作频频:加快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建设,累计安排超亿元财政资金支持中小企业“智改数转网联”,实现162家试点企业数字化水平达到二级以上;提炼5个“链式”转型案例,其中,广西丰林木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链式转型应用成功入选工业和信息化部2024年度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典型案例,为广西唯一入选的案例。南宁还发布首批“人工智能+制造”机会清单与能力清单,打造一批标杆应用场景,持续推动场景应用落地。
从向“新”转型抢占赛道,到向“链”发力集聚成群,再到向“智”求变赋能升级,南宁正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坚定不移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全力稳增长、调结构、优布局、促转型、提质效,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走出一条具有首府特色的工业振兴之路。
记者:韦静
编辑:罗竹君
责任编辑:唐秋艳
值班编审:李斯维
转载请注明出处 保持信息完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