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市学校积极探索智慧教育新路径

探索AI与学科的深度融合,用“AI+教育”模式促进课堂教学,向学生普及人工智能知识……当人工智能浪潮与教育变革同频共振,南宁市部分学校主动变革,结合形式多样的活动引导教师深刻认识人工智能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为提升教学质量、创新教学模式注入新动力;为学生普及人工智能知识,激发青少年对科技的兴趣和热情,培养未来的科技创新人才。

增加智能基因 突破传统模式

部分学校在AI与学科的深度融合上下功夫,为传统教育输入智能基因。

南宁市秀田小学教师通过VR设备开展沉浸式学习。(黄新惠 摄)

南宁市秀田小学教师团队赴广西机电工程学校开展“数智农业”跨界研学,在“农机+桑蚕”产教融合基地体验无人机精准作业,通过VR设备沉浸式学习数字化农业管理。数学教师操控模拟程序建模,语文教师尝试用AI生成诗词画……这次打破学科壁垒的研修,让教师团队实现从“学科教师”到“数字教育设计师”的角色跃迁,为后续开发AI融合课程储备核心技术素养。学校引入了专业的AI教育家团队,面向教师开展精准培训,构建覆盖“备课—授课—评价”全流程智能支持体系。参与研修的教师表示:“AI就像一位智能助教,让教学更精准、更有趣。”

南宁市民乐路小学与大新县雷平镇中心小学教师通过培训共话教育创新实践。(梁栋 摄)

南宁市民乐路小学与大新县雷平镇中心小学联合开展“AI+教学深度融合”专题培训活动。两校教师通过线上线下共话教育创新实践。南宁师范大学教授杨上影带来“AIGC赋能教学资源开发与课堂教学应用”专题讲座,深入浅出地讲解AIGC在教学领域的应用,从如何利用AIGC生成优质教学资源到怎样将其巧妙融入课堂教学,为教师们打开了人工智能助力教学的新思路。两校教师认真聆听,积极提问,寻找解决教学难题的方法。

巧用AI技术 建设智慧课堂

如何将AI技术有效融入教育教学场景?部分学校为AI技术落地课堂做了探索。

南宁市五象新区第三实验小学教师运用AI技术打造高效趣味课堂。 (罗欣妮 摄)

南宁市五象新区第三实验小学开展“AI+教育”赋能英语课堂教学活动。4位教师围绕“Unit3YummyFood”单元,创新运用AI技术打造高效趣味课堂。教师黄婷以趣味“问题链”贯穿“StartUp”课堂,激发学生思维碰撞;教师韦佩杏借助AI数字人创设情境,结合“单词消消乐”游戏实现寓教于乐;教师韦少青运用AI明确学习目标,通过“榨果汁”实践促进知识转化;教师陈碧妍则利用DeepSeek平台设计互动游戏,并引入“健康小管家”数字人,实现语言与健康教育有机融合。活动中,AI数字人、智能评价系统等创新应用亮点纷呈,教师们通过原声动画、情景模仿等多元教法,既提升了教学效率,又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掌握知识。此次活动充分展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为智慧课堂建设提供了新思路。

南宁经济技术开发区沛友路幼儿园教师运用AR互动系统给幼儿带来沉浸式体验。 (罗梅方 摄)

南宁经济技术开发区沛友路幼儿园开展“科技赋能幼教,创新点亮童心”AI信息技术融合教学展示活动,教师巧妙运用AI工具和AR互动系统,将知识融入趣味场景,为幼儿带来沉浸式新体验。在“探秘动物世界”活动中,孩子们使用AI工具生成动物形象,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将静态图片转换成可交互的3D场景。该活动不仅让孩子们体验到了科技的魅力,还让他们“穿越”到有趣的动物世界,以第一视角感知不同动物的特点,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感受AI魅力 激发创新意识

部分学校引导学生体验AI技术的魅力,激发他们的科创兴趣和创新意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科创能力。

南宁市锦华小学学生体验操控机器人。(韦宇翔 摄)

南宁市锦华小学开展了“AI启航 未来智控”人工智能新科技探索体验研学活动。在接力出版社人工智能馆,学生们参观了STEAM展区,体验操作了各种蒸汽模型,学习了解了物理原理的实际运用;在智能工厂和机器人竞技场中,感受了AI在工业生产、物流配送等领域的应用;在智能避障实验区,通过体验避障小车的自动巡线功能,对AI的感知与决策能力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在自治区博物馆,学生们观看“千年之望”航空科普视频,收获了科技创新的启迪;在全息技术重现的铜鼓文化展区,学生们穿越时空感受古代文明;通过AR互动的“万户飞天”场景和沉浸式“火箭升空”模拟,学生们真切感受到了航天科技发展的速度和祖国的强大。

南宁市园湖路小学学生与机器人互动。记者 陈麒元 摄

南宁市青秀区“青苗计划”校园科技创新教育首场科普活动在南宁市园湖路小学举行。人工智能科普讲师深入浅出地讲解了人工智能的基本知识,展示人工智能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在学生心中播撒科学的种子。在科技科普作品展示区,各类机器人展示跳舞、下象棋等技能,还与学生进行竞技游戏。园湖路小学学生创作智能车周生命守护系统、多功能午休环境调节仪等作品,展示了学校科技教育的成果,激发了学生对科技和人工智能的兴趣。“人形机器人不仅能跟我对话,做动作也很灵活,这些科技成果让我大开眼界,未来充满无限可能。我要努力学习,为科技创新贡献力量。”学生李高睿说。

(莫俊 覃雨轩 廖珈瑶 方燕芬 韦柔米 邓玲 宋映颖 罗梅方 罗元满)

阅读量:165 记者:莫俊 覃雨轩 廖珈瑶 方燕芬 韦柔米 邓玲 宋映颖 罗梅方 罗元满 编辑:覃凤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