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以人才建设带动全院医疗卫生技术水平整体提升。图为在富血小板血浆治疗与研究室,市一医院副院长、医学博士后顾容赫正在做实验。
②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形成“名医‘领航’、‘群雁’跟飞”的人才集聚效应。图为肿瘤科二区和三区主任、医学博士后杨春娇(左二)带领年轻医生查房。
③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以暖心诊疗服务搭起医患“连心桥”。图为肝胆胰腺外科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谭盛强正在询问病人的身体状况。
④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以南宁市呼吸系统疾病防治体系建设项目为抓手,加强医院学科综合能力建设。图为呼吸内科开展呼吸介入新项目新技术。(医院供图)
“只有不断精益求精,才是对患者最好的关怀”“没有什么比生命更重要,只要有一线希望,我就要拼尽全力挽救病人的生命”……从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以下简称“市一医院”)里传出的医者心声是如此动人。他们白衣执甲、护佑生命,用过硬的专业技能,以医者仁爱之心,点燃了生命之光,传递了爱与温暖。
人才是第一资源。一直以来,市一医院以人才引进为医院发展的重要引擎,柔性引进高层次专家,以精益求精的态度勇攀技术高峰,引入全新的诊疗理念和治疗技术,建立了一支高水平医疗人才队伍,其中包括正高职称92人、副高职称466人,博士研究生102人、硕士研究生409人,经南宁市认定的高层次人才293人,形成“名医‘领航’、‘群雁’跟飞”的人才集聚效应,充分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和创造潜力,为广大患者提供更加全面、专业的医疗服务,为医院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聚贤纳才 提升医院整体医疗水平
“医生的职责就是治病救人,我只想为病人做该做的事。”在广西首个标准化“富血小板血浆治疗与研究室”外,市一医院副院长、医学博士后顾容赫言语坚定。
这个由他带领团队一手打造的科室,将富血小板血浆技术用于治疗慢性骨髓炎、慢性难愈性创面及骨折不愈合骨科疑难疾病,并实现标准化应用。
过去,老年人的退行性骨关节病大多需要通过关节置换等复杂且费用高昂的手术修复,这对病人而言是一笔不小的负担。
“血小板能分泌很多生长因子和抗炎因子,不仅可以对患处进行修复再生,还能帮助患者抑制疼痛。”顾容赫在了解到一些国外医院已经将血小板的这些特性应用于患者关节增生、创面修复等治疗后,决心朝着这个方向开展攻坚。
不懈的努力换来了技术的丰收。2021年,顾容赫牵头建立起“富血小板血浆治疗与研究室”,不仅成功将富血小板血浆治疗技术应用于临床,还推广到妇科、创面修复科、美容整形等领域,帮助其他科室创新治疗手段,实现了“为病人做该做的事”的目标。
面对技术攻坚的难,顾容赫深深感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人体是复杂的,想尽可能了解这个复杂的研究对象,我们自己的队伍必须先壮大起来。”
于是,引进人才成为他的又一个目标。
“优青计划”“登峰计划”……近年来,市一医院推出了一系列引进人才和激励创新的举措,通过不断扩充科研团队,努力打造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特色鲜明的医生队伍。该院还先后制定了5个科研管理及激励文件,出台和修订了一系列促进学科专科建设的方案,有力地激发医务人员的创新活力,进一步完善学科专科建设管理体系。今年,该院的博士团队达到102人,成为南宁市卫健系统拥有博士最多的医院。
“博士团队的壮大,意味着医院高水平医疗能力的提升。”顾容赫说,这些人才的加入,使医院的医疗、教学、科研、管理等各方面都得到发展,人才活力正逐步转化为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动力。目前,医院拥有自治区临床重点专科12个、自治区医疗卫生重点学科8个、自治区妇幼健康服务重点学科2个、南宁市医学重点学科7个。通过学科、专科建设,加快了医院的学科发展,带动全院医疗卫生技术水平整体提升。
技术“尖兵” 用匠心点亮希望之光
当生命的光辉被癌症的阴霾所遮蔽,人们总希望有一束光能指引他们走出困境。在这条艰难的道路上,市一医院肿瘤科二区和三区主任、医学博士后杨春娇一直战斗在抗癌前线,用她的匠心点亮了癌症患者的希望之光。
杨春娇的妈妈也是一名医生,儿时的她接触到许多医疗知识。耳濡目染下,她下定决心成为一名白衣天使,立志将自己毕生所学奉献给每一位病人。
从医10多年来,她主攻肿瘤学,一步一个脚印,先后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肿瘤治疗中心系统进修学习,对于肿瘤的精准同步放化疗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成长为一名肿瘤治疗学“自然学科带头人”。
“当得知自己患癌的那一刻,仿佛世界都崩塌了。”不久前,从桂林来到南宁治疗肺癌的周先生说。和许多患者一样,他起初对癌症产生了恐惧心理。
“肿瘤病人最大的难关,不仅仅在生理上,更多的在心理上。治疗过程中首先要让患者克服恐惧心理,相信我们。”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杨春娇深知,抗癌之路不仅仅是对疾病的治疗,更要对患者的心灵进行抚慰,这也是她从医后学会的最重要一课,“不少人对癌症的认识存在误区,认为癌症就是绝症,以至于丧失信心,甚至放弃了治疗。”
因此,在周先生想要放弃之时,杨春娇耐心地为他解释病情,分析治疗方案,让他对治疗方案和技术有了初步的信任,重新燃起了生的希望。在积极配合治疗下,周先生的病情很快得到好转,恢复到了患病前的生活状态。
医疗服务与人文关怀只是治疗癌症的基础,在杨春娇看来,技术上的精益求精,才能更好地保障患者生命。“打铁还需自身硬,只有不断提高医疗技术水平,才能真正帮助到患者。”她说。
近年来,在科研方面,杨春娇主要从事肿瘤耐药机理及耐药逆转的机制研究,参与多项基金课题研究。与此同时,在她的带领下,市一医院肿瘤科团队将传统的化疗和放疗相结合,提高治疗效果。一项项技术的提升,给癌症病人带来了新的希望。
在治疗癌症这条布满荆棘的道路上,杨春娇一直全力以赴,让生命不断地延续。
内外兼修 一把手术刀背后的双重守护
“一个好的外科医生其实是一个会开刀的内科医生。”市一医院肝胆胰腺外科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谭盛强说。肝胆胰腺外科因疾病的复杂性、手术的高风险性,被医学界视为极具挑战性的领域。在谭盛强看来,肝胆胰腺外科医生光靠简单的“舞刀弄枪”是不够的,需要“内外兼修”,在术前通过有计划和个体化的运动锻炼、营养支持、心理调节和戒烟控酒等措施,提高患者的身体机能,大力推动规范化肿瘤营养、外科营养诊疗,让这把“刀”更有温度。
“阿姨,今天胃口怎么样?吃了什么东西呀?身体感觉如何……”8月14日,谭盛强在病房为患者邓女士检查身体情况,并细心叮嘱她注意治疗期间的营养管理。
今年4月,邓女士因发热、肚子痛等身体不适转至市一医院治疗。经诊断,邓女士的肝癌转移到了胆管,由此引发了胆管炎。针对这一情况,谭盛强及其团队为邓女士进行了转化治疗。“在这一过程中,患者曾出现脚肿、体重下降、食欲差等症状,为此我们进行科学用药,同步进行营养治疗,让患者重燃了恢复健康的信心。目前,经过3个疗程的转化治疗,患者的肿瘤几乎全部坏死,后续将通过手术进行彻底根治。”谭盛强说。
现在邓女士胃口好多了,身体正在慢慢恢复,她感动不已:“多亏了谭主任,我真的很安心!有什么问题通过微信问他,他马上就过来帮我解决。真是一位负责任的好医生!”
“术后4天里,从肝胆胰腺外科所有医护人员身上,我看到了天使般的存在,看到了他们身上那种光芒……”今年6月底,一位患者手写的感谢信送到了谭盛强的手中。原来,这位患者的血管瘤位于肝右后叶,直径达到9.6厘米,位置深、易出血,手术难度大。为此,该患者辗转多家医院,最终在谭盛强精湛医术的救治下,术后仅4天即顺利出院,而且手术切口微创美观。
一把手术刀背后的双重守护,正是市一医院引进人才带来技术革新、理念革新的结果。“目前不少年轻医生主动学习营养学相关知识,参加系统培训,并开展外科营养诊疗临床实践,帮助患者更好、更快地康复,实现医患‘双赢’。”谭盛强说。
体系建设 让患者在“家门口”得到规范诊治
今年3月1日,市一医院与上海市呼吸病研究所所长白春学教授带领的专家团队举行柔性引进专家团队签约仪式。这成为市一医院扎实推进国家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子项目——南宁市呼吸系统疾病防治体系建设项目,加强医院学科综合能力建设,补齐高层次人才短板的一项创举。
“柔性引进高层次专家,助力科室和医院高质量发展,是市一医院为建立与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人才梯队而采取的重要措施之一。通过‘柔性引进’打开发展格局,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坐诊查房,引入全新的诊疗理念和治疗技术,为广大患者提供更加全面、专业的医疗服务。”市一医院党委书记陈波认为,这标志着医院人才工作迈上了新台阶,对今后人才队伍建设、科研水平提档升级产生深远的影响。
2023年以来,市一医院以南宁市呼吸系统疾病防治体系建设项目为抓手,依托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学科优势,完善基层呼吸系统疾病规范化防诊治体系和能力建设,努力提升基层呼吸系统疾病的防控能力,目前已建成精准检验实验室、药代动力学实验室、分子病理实验室和医学实验中心“3+1”平台,逐步形成基层筛查发现阳性病例—县区就诊普通病例—南宁市呼吸疾病研究所救治重症、疑难病例—病情平稳后转回基层康复治疗的呼吸系统疾病三级诊疗新格局,让更多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在“家门口”就能得到规范的诊治和健康管理。
项目的高质量推进离不开人才的有力支撑。目前,呼吸系统疾病防治体系建设项目团队有中共党员27人,占团队总人数的44.3%。团队所在的支部党员入选南宁市C类高层次人才1人、D类高层次人才1人、E类高层次人才4人,入选南宁市第九批专业技术拔尖人才1人、第十批1人;学科带头人2人,均为项目带头人;医院“十四五”登峰人才培养计划2人,“优秀青年人才培养选拔项目”2人;已完成博士培养1人,在培2人,以高水平人才赋能呼吸系统疾病精准化诊疗服务“硬核升级”。
未来,市一医院将沿着这条道路继续前进。“必须加强人才梯队建设,重点培养科室接班人,同时不断优化人才结构,多维度推动医生队伍发展壮大,才能为人民的健康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顾容赫表示。
撰文:记者韦静 实习生唐思悦
图片除署名外均由记者 叶子榕 摄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