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增3家新型产业技术研究机构;8家单位积极申报自治区科创飞地拓展协同空间;南宁(深圳)东盟产业合作创新中心44家在孵企业中有5家落户南宁……今年以来,南宁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支持半导体、芯片设计及人工智能平台研发等关键技术攻关,在创新平台搭建、企业创新突破与产业协同发展上多点开花,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在润建股份有限公司人工智能展厅,工作人员向参观者介绍公司在人工智能技术优势、算力规模等方面情况。记者 叶子榕 摄
高能级创新平台集群崛起
“下半年,我们要让产线‘聪明’起来,产能和效率再上一个台阶。”广西华芯振邦半导体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芯振邦)董事局助理林旺杨说。上半年近3亿元的产值,让这家深耕半导体领域的企业更坚定了“科技突围”的方向——其单独组建的“先进半导体产业技术研究院”已获得南宁市新型产业技术研究机构认定,成为广西半导体产业创新的“智核”。
走进该研究院,科研人员正围着精密仪器忙碌工作。“我们已启动多个前沿课题,每一步都瞄准‘卡脖子’难题。”林旺杨介绍,未来,研究内容还将涉及人工智能芯片设计与开发、高性能传感器开发等,推动新型显示、人工智能、大数据中心等领域芯片集成度与可靠性实现新突破,为广西半导体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
华芯振邦的突破,是南宁科技创新平台“量质齐升”的缩影。今年以来,南宁全力推动“链主”企业与高校院所“牵手”,共建高能级创新载体,让产学研用的“齿轮”咬合得更紧密。
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透露,目前有“先进半导体产业技术研究院”等45家机构跻身市级新型产业技术研究机构;“广西零碳智能化重点实验室”等6个创新平台正在申报自治区级创新平台如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等,形成了“既有数量增长,更有质量跃升”的良好态势。
协同创新加速跑
今年以来,南宁深化区域协同创新合作,让科技成果跨越山海,在更广阔的舞台绽放光彩。
“我们研发的能源与教育领域智能体,已经在马来西亚成功落地。”润建股份有限公司公共事务部总经理李林强自豪地说。这家企业扎根南宁,在广州设立人才飞地,集聚了大湾区百人研发团队,以“飞地引智”的模式重点攻关能源、教育、智能制造及农业领域智能体开发,让60余款行业智能体从南宁走向国内外市场。
李林强坦言,人才飞地就像架在大湾区和南宁之间的桥梁,通过人才飞地,企业破解了高端人才瓶颈,更摸索出“大湾区研发—南宁转化—东盟推广”的黄金路径。而这条贯通创新链与产业链的协同通道,正是公司上半年经营稳中有升的关键所在。
这样的协同创新,正在南宁多点开花。今年以来,南宁稳步推动南宁(深圳)东盟产业合作创新中心建设,持续承接转移大湾区优质科技资源,已孵化44家企业,新引进5家大湾区企业落地;发挥清大(南宁)协同创新中心带动作用,打造京东科技东盟数字基地等项目,今年以来已引进落地企业4家,其中规上企业3家;8家单位正在申请2025年自治区科创飞地备案;70家北京人工智能企业组团参加“广西行”活动,为产业升级注入新动能。
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
今年以来,南宁市提速推进与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的市校合作“113”工程建设,着力提升桂电南宁研究院、广西桂电技术服务中心运营服务。1—5月,桂电南宁研究院与南宁市企业开展联合攻关36项,共建研究生培养基地2个;广西桂电技术服务中心为弗迪、宁福等10余家重点企业开展分析检测服务60余次,让“产学研用”的链条越拧越紧。
太阳纸业等龙头企业带着产业难题找“答案”,9项科技重大项目落地生根,玉柴芯蓝、宁福等企业的12项重点项目加速推进,“企业出题、科技答题”的机制结出硕果。
全力推动组建广西人工智能实验室,该实验室由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牵头,润建股份等4家核心单位共建,通过“1+4+N”协同创新模式,开拓“AI+”智能制造、文旅等应用场景,着力打造面向东盟的人工智能技术策源地……南宁正以科技创新为纽带,串联起平台建设、协同合作、产业融合的全链条创新生态。
下一步,南宁市将深入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组织实施人工智能专项等科技项目,重点支持“人工智能+”关键技术攻关和场景应用开发;扎实推进与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的合作,持续推动人才飞地等区域协同创新平台建设;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交流,举办2025年第八届中国·南宁海(境)外人才创新创业大赛,在德国、马来西亚、越南等设立预赛站点,促进海内外人才、技术、资本等创新要素集聚南宁。
转载请注明出处 保持信息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