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5日是第三个全国生态日,今年的活动主题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十四五”以来,南宁市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一以贯之强化河湖长制、水土保持、水资源保护等各项工作,河湖管护能力不断提升,全市水环境治理成效显著,主要流域总体水质状况为优,河湖面貌持续改善,水生态环境质量稳定向好,不断擦亮南宁生态名片,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
以河湖长制为载体 持续发力强化河湖监管
“十四五”以来,南宁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深入邕江、清平水库等巡河调研,带动全市各级河湖长开展巡河(湖)约56万人次,共巡查河湖库约60125.8公里,协调解决问题1657个。加大水安全保障力度,筑牢河湖安全防线。加大力度开展涉重金属环境安全隐患等水环境污染排查整治,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带队赴现场指导推动排查整治工作。对全市“千吨万人”及以上饮用水水源地开展涉重金属环境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全面排查阻水片林等妨碍河道行洪、威胁防洪安全问题,筑牢河湖安全屏障。严格河湖空间管控,深化幸福河湖建设。纵深推进河湖库“清四乱”常态化规范化,复核水利部下发河湖库遥感图斑10554个,清理整治河湖库“四乱”问题877个。全市主要流域地表水水质优良比例、市县两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自治区级以上水功能区达标率实现三个100%。组织开展多轮环境问题排查整治及“回头看”,累计完成295个环境问题整治。全市已累计建成50处广西幸福河湖,邕江入选2024年全国幸福河湖案例,贯彻落实自治区总河长第10号令部署要求,正加快推进朝阳溪(b段)等14处广西幸福河湖建设,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邕江南宁大桥段。(李辉 摄)
强化水土保持监管 水土流失治理成效明显
“十四五”以来,南宁市坚持以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生态清洁小流域等项目为载体,加快水土流失治理步伐,发挥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和一体化保护修复的行业与技术优势,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其中水利部门共投资5549.20万元实施15个水土保持工程,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15.37平方公里。2025年计划总投资1730.95万元实施3个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和4个水土流失自然修复项目正有序推进。全市已完成新增水土流失治理815.3平方公里。全市实现水土流失面积和强度持续下降,全市水土保持率从2020年的82.62%提升至目前的83.60%。目前南宁市水土流失面积较2020年减少219.64平方公里,减少率为5.66%。
南宁市持续推动水土保持“天地一体化”建设和违法违规项目图斑复核工作。充分运用卫星遥感、无人机航拍等多种方式,助力水土保持监督检查,实现监督检查全覆盖,以查处“未批先建”“未验先投”、超范围等违法行为为监督重点。注重生产建设项目行政许可及验收备案。通过提前介入、靠前服务等措施,积极配合推进邕北灌区、平陆运河等重大项目水土保持工作。“十四五”以来,全市完成2332个生产建设项目进行水土保持方案行政许可,督促指导全市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自主验收报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1948个。积极开展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双随机”监管。每年印发年度南宁市水土保持监督检查计划,以能源、矿产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等生产建设项目为重点,充分利用无人机、水土保持监测成果等技术手段,采取现场检查、“互联网+”、建立监管动态台账等多种方式,实施精准监管,加强在建项目的监管和验收报备的项目核查,提高事中事后监管效率。完成对285个项目进行“双随机”现场核查。抓好生产建设项目遥感监管。“十四五”以来,全市已完成上级下发的2129个疑似违法项目图斑现场复核、认定及查处工作,下发图斑数量逐年下降,从2021年的937个下降到目前的303个,下降率为67.66%。对认定为违法违规的384个项目限期整改、销号,整改率为100%。全市水利部门共开展水土保持监督检查7059次,下发整改通知588份,移交案件线索16个,立案查处19起,将9个水土保持违法违规建设单位列入“重点关注名单”,加强水土保持工作过程管理的监督,建立水土保持问题台账,找差距、定对策、抓落实。依托全国水土保持信息管理系统以及台账清单,实施清单化管理。对在建项目未缴纳水土保持补偿费、未开展水土保持监测、已完工项目未开展水土保持设施验收的各类违法项目进行分类处置,明确查处主体,分类整理项目清单,下发限期整改通知,依法分类进行查处,从而实现项目监管全覆盖,提高在建项目的水土保持监测率、水土保持补偿费征收率和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验收率。
强化宣传教育 健全完善工作机制
近年来南宁市注重创新普法方式和手段,以“世界水日”“中国水周”“全国生态日”等宣传活动为契机,积极开展水土保持宣传活动。通过在各级官方主流媒体平台发表水土保持宣传报道,开展水土保持宣传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等活动,向社会印发《南宁市水利局关于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责任告知书》,普及水土保持、河湖长制、水资源、水旱灾害防御等法律法规和相关知识,增强全社会更加关注水生态、水安全。强化河湖长制宣传引导,推动全民共治共享。探索推进“校政联合”等模式,鼓励引导各类“民间河长”“河湖志愿者”积极参与河湖末梢管护。在2025年“世界水日”“中国水周”期间,协助水利部做好“2024年幸福河湖优秀案例揭晓”宣传活动,在新华社录制展播邕江(郁江南宁市段)河流视频短片,参加新华社于3月22日举办的“科技赋能,揭秘水的72变”直播活动,与广东省、青海省、云南省、肯尼亚等地共同探讨护水重要性,宣传南宁市治水成效。凝聚治水护水合力,鼓励引导各类“民间河长”、“河湖志愿者”积极参与河湖末梢管护,营造全民参与河湖长制工作、共同守护幸福河湖的良好氛围。2021年以来,南宁市在各类报刊、网站、电视台和电台中报道市河长制工作约5295篇(台)次;在“南宁河长”微信公众号更新河长制工作动态约2334篇。
南宁市多次召开会议研究部署水资源管理、水环境整治、水生态保护等工作,并从“小切口”立法,解决河湖管理重点难点,相继实施《南宁市邕江滨水区域条例》《南宁市城市内河湖泊保护管理规定》《南宁市水土保持若干规定》《南宁市水土保持区域评估实施办法》《南宁市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工作分类管理办法(试行)》,强化水生态、水环境监管治理工作。其中今年起实施的《南宁市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工作分类管理办法(试行)》使南宁市城区内约60个房地产开发、老旧小区改造等项目受益,为企业节约成本约1800万元。健全完善“河长+检察长”“河湖长+警长”协作机制,开展南宁港船舶污染物公益诉讼案件整改成效评价和验收工作,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稳妥处理涉河湖重点难点问题,切实维护水环境安全。
强化河湖治理 秀美邕江焕发新魅力
今年,水利部公布了2024年幸福河湖优秀案例,广西邕江(郁江南宁市段)以其焕然一新的面貌和卓越的治理成效,荣耀上榜。这条南宁的母亲河,不仅承载着城市的血脉和灵魂,更为市民带来了触手可及、真实可感的幸福生活。
近年来,南宁市以“治水、建城、为民”为主线,全力打造“百里秀美邕江”,持续推进邕江综合整治工作。经过整治,邕江两岸的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水质长期保持在Ⅲ类以上,满足了市民亲水、近水、观江的需求。南宁市依托沿江特色文化,围绕提升母亲河形象,加大对沿岸文化古迹的保护和开发建设,赋予新的生命力。
南宁市民生码头邕江夜游项目。
夜幕降临,邕江两岸灯光辉煌,江水在灯光的映衬下更显妩媚。在民生码头上,一艘邕江红色主题游船扬帆启航,载着游客领略这条母亲河的魅力风光。曾任邕江红色主题游船讲解员的丁悦,站在甲板上,望着熙熙攘攘的游客,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邕江不仅承载着南宁的自然风光和生态魅力,更承载着南宁的历史文化和城市记忆。在邕江沿岸,可以看到许多具有历史意义的文化古迹和红色景点。如苏氏宗祠、邕江冬泳亭、古城墙、洋关码头等,这些历史文化景观见证了南宁的历史变迁和文化传承。
邕江红色主题游船,将这些红色景点串联起来,让游客在游览中感受南宁的红色文化和革命历史。甲板上,“百里秀美邕江”的大字在红色背景板上格外瞩目,主题游船将带领游客游览冬泳亭,见证毛泽东、邓小平、孙中山三位伟人在南宁留下历史足迹的洋关码头,以及开国中将莫文骅的故居等红色景点。
南宁交投航运发展有限公司统计,今年前7个月南宁市的水漾市集、邕江夜游、青山下营地、邕江畔营地、玲珑萌宠乐园等沿江项目接待游客量280万余人次,经济效益显著。
除了红色景点外,邕江沿岸还有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活动。如赛龙舟、抢花炮、板鞋舞等,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更传承和发扬了南宁的民俗文化。
随着邕江沿岸整治工程竣工和景观带的打造,沿江两岸已成为市民休闲露营的好去处。每逢节假日,邕江两岸的大草坪上,人群熙熙攘攘。一顶顶帐篷、一块块野餐垫,一把把小椅子“铺满”草坪。三五成群的孩子手持水枪,与父母展开“对决”,畅玩亲水活动,欢声笑语在清新的空气中流动。
转载请注明出处 保持信息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