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放| 深化“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 全面提升政务服务水平新闻发布会

南宁市政府新闻办于2025年10月17日(星期五)10:00举行深化“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 全面提升政务服务水平新闻发布会,邀请南宁市政务服务局党组书记、局长黄忠传;南宁市自然资源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新闻发言人林剑;南宁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李建明;南宁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副主任杨海翔介绍南宁市深化“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相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深化“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 全面提升政务服务水平新闻发布会

时间:

2025年10月17日(星期五)10:00

发布人:

黄忠传 南宁市政务服务局党组书记、局长

林 剑 南宁市自然资源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新闻发言人

李建明 南宁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杨海翔 南宁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副主任

主持人:

李 敏 中共南宁市委宣传部新闻发布科科长

李敏:

女士们、先生们,新闻界的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南宁市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

今天我们邀请到南宁市政务服务局党组书记、局长黄忠传先生,请他为大家介绍南宁市深化“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全面提升政务服务水平有关情况,出席今天新闻发布会的还有南宁市自然资源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新闻发言人林剑先生,南宁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李建明先生,南宁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副主任杨海翔女士。

首先,请黄忠传先生作介绍。

黄忠传:

女士们、先生们,新闻界的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很高兴和媒体朋友们见面,衷心感谢广大媒体记者对南宁市政务服务工作的关心与支持。在此,由我向大家通报南宁市深化“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全面提升政务服务水平情况。

2024年以来,南宁市牢固树立“实干为要、创新为魂,用业绩说话、让人民评价”的鲜明导向,将“高效办成一件事”作为优化政务服务、提升行政效能的重要抓手,常态化推进重点事项落实,探索监管全链条“一件事”,进一步提升企业和群众获得感。在全区率先实现企业信息变更、企业注销、个体工商户转型为企业等“一件事”的集成办理,52个“高效办成一件事”实现线上全程网办、线下“一窗通办”,累计办理97万件,办件量居全区首位。政务服务事项全程网上可办率达到99%,承诺提速率达71.48%,群众对政务服务事项办理满意率达到99.9%。“免审即得”实现“准入即准营”案例获国务院办公厅发文推广;“无感续证”改革入选数字政府五十佳案例;承接林权登记提质增效国家试点和取水权不动产登记试点,获自然资源部批示肯定;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持续发力,2025年获评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工改评估全国第二名。

在拓展服务渠道方面,我们始终以便民利企为出发点,全面加强政务服务渠道建设,延伸服务触角。一是构建多元办事体系。扎实推进线下一门办、线上一网办,推进政务服务向基层延伸试点工作,构建“15分钟政务服务圈”。医保领域推出“医保电子地图”,提供精准导航超2万次;社保领域联合115个银行网点、500余个社区提供社保高频便民服务,“就近办”服务效能显著增强。二是拓展企业增值服务。通过设置服务专区、举办专场活动、上门服务等方式,为企业提供审批前辅导、合规指导、融资担保、上市培育等延伸服务。2024年来,我市在金融服务领域开展政金企对接活动510场,服务企业3122家次,促成融资对接超2051亿元。三是强化帮办代办服务。建立健全重大项目重点企业帮办代办服务机制,逐步构建市、县、园区多级联动的帮办代办服务体系。2024年来累计帮办代办重大项目285个,上门服务重大项目重点企业60余次,解决问题92个。

在精简审批流程方面,我们持续深化审批制度改革,实现环节更简、时限更短、成本更低。一是推出“免审即得”简化准入手续。创新“免审即得”改革,将信用筛查环节前置、形式审查与现场勘验后移,把“一摞材料”简化为“一纸承诺”,企业可同步领取营业执照和30类经营许可,实现“准入即准营”。二是推行承诺制优化审批流程。推行承诺秒办制等举措,以申请人的信用承诺为基础,将部分食品、药品、医疗器械审批模式由先批后建改为先建后验,审批时限压缩80%,申请材料压减60%。三是提升工程建设项目审批质效。强化跨部门协同,工程建设项目用地、规划、施工、验收四个阶段办理环节压减81%,申请材料减少86%。“拿地即开工”政策迭代至4.0版,瑞福锂业、法国爱森等700多个重点项目快速落地,平均节省工期3至4个月。

在强化数字赋能方面,我们持续推进“人工智能+”政务服务,推动政务服务从“能办、可办”向“好办、易办”转变。一是打造智能问答平台。基于中国—东盟人工智能计算中心本地化部署的人工智能大模型,推出“AI邕心答”智能问答助手,通过输入办事指南、政策文件等数据进行训练,实现对问题的精准理解、智能分析和准确回答,准确率达92%。二是推行智能预审服务。针对企业登记办理情形多、材料复杂等问题,在全区首创企业登记智能预审服务,对申请材料进行内容甄别、自动分类和智能审查;在自贸试验区南宁片区推出“惠企名”应用,几秒内就可推荐5个合规且富有创意的企业名称。通过系统辅助,企业登记首办成功率和企业名称申报通过率均超过90%。三是创新“无感续证”改革。使用大数据智能识别经营许可临期企业并自动续证,企业“零申请、零填报、零等待、零跑腿”即可完成经营许可延续。目前已实现交通、卫生、社会事务等领域5类证照“到期即续、免申即办”,辐射万家企业。

在聚焦问题破解方面,我们坚持问题导向,精准施策,着力破解企业群众办事中的堵点难点。一是畅通反馈渠道精准回应办事难点。市县两级政务服务大厅“办不成事兜底办”窗口全覆盖,对诉求实行“一对一”全流程跟踪,确保诉求限时回应、有效处置。二是精准响应诉求高效化解民生痛点。推动民生建设项目、民生领域改革任务、民生保障问题等“三张清单”各项任务落到实处。构建集电话、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多渠道于一体的12345热线诉求响应体系,2024年以来,解答和解决诉求283.6万件。三是落实体验机制主动筛查服务盲点。建立政务服务体验官制度,邀请政企代表化身办事群众,开展“沉浸式”体验。对发现问题全程跟踪、督办问效,直至整改落实,形成全链条闭环管理,推动政务服务整体优化。

下一步,我们将树牢为人民服务理念,加强政务服务渠道建设、深化政务服务模式创新、强化政务服务数字赋能、推动政务服务扩面增效、夯实政务服务工作基础,推动线上线下政务服务能力整体提升,不断提高企业和群众的获得感、满意度。

我就简要介绍到这里。谢谢大家!

李敏:

感谢黄忠传先生的介绍。下面开始提问,提问前,请通报所代表的新闻机构。有问题的请举手。

新华社记者:近年来南宁市不断提升政务服务效能,在综合监管和企业服务方面,有哪些创新做法和成效?

黄忠传:

南宁市在综合监管和企业服务方面协同推进,打造事前服务、事后监管的链条式政务模式。针对社会关注较高、监管风险较大的民生领域,着力填补监管空白,避免重复、多头检查,推进“综合监管一件事”改革。一是推行跨部门综合监管场景化。聚焦食品、燃气、特种设备等重点领域,我们系统构建了35个自治区、市两级“综合监管一件事”场景,覆盖53个监管部门、1372项事项,建立了跨领域、跨部门的全链条协同监管机制。二是推动监管“综合查一次”集成化。通过统筹执法计划,对同一对象实施跨场景“综合查一次”。在商圈试点中,覆盖14个监管场景,涉及30多家执法部门,实现“进一次门、查多项事、一次服务到位”转变,显著减轻企业负担,优化我市营商环境。三是推进行政检查“扫码入企”常态化。我们率先实现涉企检查“扫码入企”,执法人员扫描“桂通码”即可完成检查全流程操作,推动行政检查从“多表填写”向“一码通办”转变,这一创新做法获得中央、自治区等新闻媒体关注和报道。

在服务企业多元化方面,除了综合监管,我们还推行帮办代办金牌服务机制。一是体制机制实现“从无到有”。建立了市级统筹、县区落实、园区响应的多级联动服务网络,通过工作专班制度和专业队伍,强化了全市协同能力。二是工作质效实现“从有到优”。推行“前置服务”和“上门问需”,开展“组团式”服务。如邕北灌区项目通过提前介入指导,2小时内获得两个专题方案的批复,办件提速92%,有效加快项目进度。三是服务渠道实现“从优到广”。构建了“专栏、专区、专窗、专室、专卡”线上线下协同的服务矩阵。如广西新生活医养健康服务股份有限公司通过服务专卡提出需求,帮办代办团队1个工作日内完成从收件到送证上门的全流程,实现企业“零跑腿”。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深化政务服务改革,推动监管更加智慧精准,帮办代办服务从“响应式”向“预见式”升级,实现从解决“一件事”到办好“一类事”的迭代,全力打造让企业满意、项目省心的营商环境。

我先介绍到这里,谢谢大家!

央广网记者:请问南宁市邕宁区国家级林权登记试点工作采取了哪些创新举措?

林剑:

2024年以来,南宁市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决策部署,以邕宁区国家级林权登记提质增效试点工作为契机,聚焦影响原林权证顺畅使用和林权登记规范高效办理的堵点难点问题,探索林权登记提质增效的路径方法,先行先试,形成南宁林权登记实践样本。针对试点工作任务,我局主要采取以下举措:

一是低成本清理规范林权登记问题。

我们建立政府主导、自然资源和林业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参与、各司其职的工作机制,明确责任分工。坚持原林权证“不变不换、继续有效”的原则,最大程度利用原有的林权登记资料,摸清历史数据底数,以整村、批量方式集中清理,简化环节,分批、分类建立工作台账,低成本开展相关工作。

二是采用“内业为主、外业为辅”的林权地籍调查模式。

我们借助高清影像图、实景三维数据、国土调查云等可视化的技术手段,采用室内指界方式为主、外业调查为辅开展地籍调查,将原林权登记数据、三调数据等成果叠加分析,进行贴边技术处理,确保数据准确,实现快速上图入库。

三是深化“互联网+”改革,高效办理林权登记。

我局与市林业局依托南宁市不动产登记综合服务平台,共建了林权登记模块,实现承包合同补充协议签订和登记业务“一窗受理,并联办理”,自动读取登记所需数据,合并审核和登簿环节,让录入量从20项减少到8项(降幅达60%),办理环节从5个减少至3个(降幅达40%),避免群众“多头跑、多次跑”,且不收取任何费用,大大节省了村民办证的时间和资金成本。截至目前,南宁市共完成办理林权登记业务11952宗,真正实现了“登记不出村、领证家门口”。

我先介绍到这里,谢谢!

光明日报记者:南宁市推出的个体工商户转型为企业“一件事”改革,具体能为有意转型升级的个体工商户带来哪些最直接的便利?

李建明:

我市推出的个体工商户转型为企业“一件事”改革,是优化营商环境、服务经营主体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旨在为有意愿转型升级的个体工商户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通道。

这项改革支持符合条件的个体工商户直接转型登记为公司制企业、个人独资企业或合伙企业。转型后,经营者可保留原有字号、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及成立日期,突破个体户在法人资格、融资贷款等方面的限制,享受小微企业相关扶持政策,从而更好适应市场发展需要,提升整体竞争力。

为高效推进改革,我们重点采取了四项措施:整合申请材料,实行“一表填报”;打造集成服务场景,实现多项业务并联办理;线上开设“个转企”专区,推动“一网通办”;强化系统支撑,促进部门数据共享与业务协同。

改革为个体工商户转型升级带来两大便利:

一是实现“主体延续、平稳过渡”。过去“个转企”需先注销再新设,原有字号、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及相关行政许可无法延续,既耗时费力,也影响多年积累的市场信誉。现在通过“直接登记”模式,经营者可保留原有字号和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相关行政许可、荣誉资质等也可依法承继,有效保护了品牌价值和商业信誉,实现法律身份平稳过渡与经营活动无缝衔接。

二是实现“一次办结、省心省力”。通过跨部门流程再造和数据共享,将原先需分别向市场监管、税务、社保、医保、公积金、银行等多个部门办理的事项整合为“一件事”。申请人只需提交一套材料、一次申请,即可通过线上“一窗通”平台或线下专窗同步办结所有手续。改革后,材料大幅精简,时间显著压缩,有效解决“多头跑、重复交、周期长”问题,切实减轻群众办事负担。

自改革实施以来,全市已有近五百户个体工商户通过此通道顺利完成转型升级,数量实现显著增长。这表明改革有效回应了经营主体的实际需求,为拓展发展空间、提升管理规范性、增强市场竞争力提供了有力支持。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深化“个转企”改革,加大政策宣传,优化服务流程,提升办事体验,助力更多个体工商户平稳高效转型,持续激发经营主体活力,为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我先介绍到这里,谢谢大家!

广西日报记者:请问非公租赁住房公积金提取“一件事”模式,与以往办理方式相比有哪些新突破?谢谢!

杨海翔:

非公租赁住房公积金提取是指缴存人因租住非公共租赁住房(如商品住房),符合条件时可申请提取住房公积金支付房租。

目前我市非公租赁住房公积金提取“一件事”模式,核心就是把之前需要跑多个部门、交多种材料的租房提取业务,整合成了“一次都不用跑、一个材料不用交”的线上服务包。

具体来说,“新”在两个方面:

一是“在线即办、零材料提交”。大家只需登录广西数字政务一体化平台、“智桂通”APP,进入“高效办成一件事”专区,选择非公租赁住房公积金提取“一件事”或登录南宁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的个人网厅,选择“租房提取”,系统即可自动调用婚姻、房产信息,公积金缴存等共享数据,申请人只需核对信息、线上确认,即可完成申请,无需再提交结婚证、无房证明等纸质材料。

二是“自动核验、实时审批”。申请提交后,通过政务数据共享平台进行在线核验,审批结果实时回传,减少人工审核环节,更快更准。可一键完成提取,坐等提取资金到账,真正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2025年前三季度,南宁公积金中心通过“智桂通”APP、微信网厅等渠道共受理审批非公租赁住房公积金提取“一件事”业务39万余笔。

这就是我们新推出的非公租赁住房公积金提取“一件事”服务。也拜托各位媒体朋友多多宣传推广,让更多有租房提取需求的缴存人早点享受到“高效办成一件事”带来的便利。

我先介绍到这里,谢谢!

李敏:

感谢四位发布人,也谢谢记者朋友们。如果记者朋友还有其他问题需要了解,请会后与市政务服务局联系沟通采访。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阅读量:110 作者:庞丽娜 记者:庞丽娜 杜佳徽 编辑:覃凤妮 责任编辑:罗宁